富民强村又添绿

观音山新城青龙桥社区在主城区边发展生态农业——

富民强村又添绿

8月28日一早,家住崇川区观音山新城青龙桥社区的葛汉均就和十多位村民一起,来到社区蔬菜专业合作社“开心农场”,开始劳作。

“这是合作社今年6月新开辟的项目,为城市白领家庭提供蔬菜。”社区党委书记李明思介绍说,社区与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合作,社区提供土地和人工、学校提供种子和技术,既作为学生实践基地,也给村里低收入群体提供一个增加收入的渠道,“目前20亩地在试点,种上了玉米、大蒜、菠菜等应季蔬菜,之后会继续增加种植面积。”

青龙桥社区位于主城区东北角,是观音山新城东大门,现有耕地1500亩,人口4600人,是个典型的涉农社区。别看现在社区的生态设施农业形势喜人,年经营性收入超400万元,村集体资产4000余万元,现金流更是上亿元,但十年前,青龙桥是个连村干部工资都发不出的落后村。

2008年,青龙桥社区党委一班人痛定思痛,利用耕地面积较大的自身优势,成立了崇川区首家蔬菜专业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投入、统一发包、统一销售,引进技术,带领村民种植葡萄、草莓、番茄等蔬菜水果,“我们将‘一熟稻谷一熟油菜’的传统模式向‘大棚蔬菜+高效水果+苗木种植’的多元化农业调整,打造‘种、产、销’特色服务种植。”李明思说,2013年,社区实现了土地全流转,被确定为主城区最大的蔬菜保供基地。

2012年,社区成立残疾人科技种植园,鼓励有劳动能力、致富愿望的残疾人入园务工,实行大棚、种子化肥、技术指导“三免费”,轻度智力残疾的李汉林就是其中一个。前段时间,气候炎热,他和大家一直在大棚里头侍弄葡萄,忙得不歇,“看到葡萄丰收,我们就高兴。”在种植园工作了四五年,李汉林也从一个就业困难户,成长为一名葡萄种植能手。

2017年推出 “你领我养”新型销售模式,园区年认领葡萄达1018棵,销售收入增长50%;2018年拓展“绿农在线”品牌内涵,增加在线新品,开启“你订我种——乡下亲戚帮种菜”的新项目,与南通菜菜网线上合作,拓宽销售渠道……十年间,合作社成员由15名发展到376名,成立了1家集团单位,形成了葡萄、草莓等几十个品种的种植基地,固定资产超2000万元,年利润达200万元左右,实现了“土地变股份、农民变股民、有田不种地、劳力去打工”的目标。

“种地也是个技术活儿,社区始终坚持文化惠民的理念,为居民提供多种文化服务,尤其是种植技术相关的培训等。”李明思说,针对现有产业资源优势,社区重点推出专家田头教、能手经验享、网上现场学等“私人订制”培训方式,为种植大户搭建起学教平台,形成资源互补、技术互助、市场共享的优势共同体,“国内著名的葡萄专家曹海忠,会定期到社区的葡萄园,免费提供技术指导,这对我们葡萄的品质提升至关重要。”

作为江苏省绿色社区、江苏省生态村,社区也始终坚持构建生态文明的美丽乡村。重拳出击抓环境整治工作,劝说辖区养殖大户主动处理各类畜禽近千只;开展沟河疏浚、秸秆利用、垃圾分类、绿色能源、环境整治五大生态工程,推动社区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助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绿色青龙”。

“含绿量”就是“含金量”。结合生态农业建设,目前绿色树木、农业种植占社区总面积1/3。据介绍,社区还在积极探索“集约型”发展模式,整合生产、加工、休闲旅游优势资源,努力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社区”,推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成绩的背后,是社区党委始终将党建工作与富民强村相结合。2010年,合作社党支部正式成立,“党员助残扶贫帮带”工程随即启动,实现“党员一帮一”,“葡萄架下党旗扬”党建品牌也随之丰满起来,“我们共设立技术服务、远程教育培训等22个‘帮带’岗,有效扶持225户社员和23名残疾人,真正达到‘1+1>2’的效果。”李明思介绍说。 本报记者 何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