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关师德的评价中,涉及有偿补课、体罚学生、猥亵学生等,都是非常容易判定违反师德的行为,甚至有的行为可能涉及违法犯罪问题。不过,涉及歧视学生、讽刺学生、区别对待学生,以及有些地方规定不能传播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论等,判定起来难度就会高得多。道德问题,毕竟不是法律问题,相对而言,其行为判定具有某些主观性。有的教师与领导关系不好,有的教师之间有私怨,有的教师过于严厉被学生恶作剧等等情形,都有可能被冠以与师德相关的名义。此种情况下,判定时的规则设置,以及程序性的设置,都非常重要。准确地讲,裁定者与被裁定者之间应该具有权力和权利的平衡。一是不能让裁定者主观权力过大,但也不能不给被裁定者维护权利的机会;二是不能让裁定者判定权力过于受到束缚,让本该受到惩罚的被裁定者有逃脱的机会。没有尽善尽美的规则,但这应该是努力的目标,至少在实践中要不断完善规则。
——新京报《师德“一票否决制”,需补足评价机制短板》
本科教育不严抓,势必影响后面的研究生教育,进而造成人才培养水平整体落后,人才质量鱼龙混杂。现如今,教育主管部门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但要真正根除积弊,恐怕不能求一时之功,而是要放眼长远,从大到教育机制小到日常教学,点点滴滴地改进。尤其关键的是,要抓好毕业论文把关,倒逼高校教师、大学生扎扎实实地教学,认认真真地求学。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四年学习情况与学习水平的总的体现,平时浑浑噩噩度日,肯定做不好毕业论文(设计)。本科四年其实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求知欲与学习能力最强的一个阶段。但由于国内教育体制的不合理,多数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在强压力、高负荷状态下,一路过关斩将,全力以赴应对高考,所以一旦走过这座独木桥,难免把大学当做休息区,放松了自我要求。实际上,大学是决定一个人学识、性格,决定一个人理想、人生的关键阶段,不可能靠开挂闯关。就算这时候蒙混过关,其负面影响也会在日后显现。
——钱江晚报《告别“严进宽出”,大学要合理“增负”》
文保需要专业力量,更需要公众参与。问题在于,公众应当以怎样的姿态参与文保。空有热情,欠缺能力,不仅无益于文物保护,反而可能破坏文物。面对精美的器物、价值连城的宝藏,凡是有审美能力的人都会心向往之。然而,文物保护的意义不止于“术”的层面,更在于“道”的追求。通过文物,能感受到历史上的时代变迁、疆域变化、人口流动,也能读出技术发展、社会关系、风物民俗,这些相对抽象的历史细节因为文物古迹而具象化。相比欣赏文物的外在美,那些枯燥而深刻的解读更见功力。在公众认知与专业标准之间,对待文物古迹还一直存在开放程度的争议。这确实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一方面,文物的价值应面向公众,只有充分开放,才能体现文物保护的意义;另一方面,过度开放往往会损害文物的保护状态,最终影响文物的欣赏价值。
——光明日报《参与文保,有热情还要有能力》
“奇葩证明”网上投诉,是“百姓点菜、政府端菜”回应性监管方式的有益尝试,不仅有利于企业、群众提出意见建议,增强获得感,提升满意度,也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汲取民情民意,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好服务型政府。当然,投诉监督平台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有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了更好地发挥监督平台的桥梁纽带作用,还需要落实三项配套措施。一是公开机制。二是追责机制。三是联动机制。证明过多过滥过奇,一定程度上源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只能通过证明在各个壁垒之间起到连接作用。属于这种情形的“奇葩证明”,应该由牵头单位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加快信息共享,从而做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北京青年报《网上投诉“奇葩证明”需完善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