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实践中追梦同行

优秀教师主题宣讲诠释“立德树人”——

在教育实践中追梦同行

昨天,我市庆祝第34个教师节,开展“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主题宣讲活动。部分优秀教师代表以传承、初心、坚守、筑梦为关键词,诠释自己对于“立德树人”的理解。

80后对话“80后”,感受榜样传承力量

李吉林、李庾南,南通教育改革的两面旗。两位李老师虽都已年逾八十,却依然奋斗在教育岗位上。而年轻一代的教师也正成长、成才,成为南通教育的先锋队。宣讲中,既是同行又是师生的“80后”与80后两代老师展开对话。

“如果你已然功成名就,成为中国教育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你是选择功成身退,还是以古稀之龄继续研究、再攀新高?” 教师王海峰说,明明可以选择“见好就收”,但他看到的却是李吉林老师40年来不断深耕、为探索情境教育四部曲作出的巨大努力。现场,李吉林在大屏上与后辈隔空对话。她说,自己常常情不自禁地回忆曾经上的课。“我深感,是儿童,是童心给了我智慧;我深感,爱能产生智慧,爱与智慧丰富了人生。”李吉林期待老师的情与爱、儿童的情与智,能够奏响最让人欢欣鼓舞的乐曲。

和李吉林一样,已走过60多年教育生涯的李庾南老师,同样对三尺讲台怀有深深眷恋。面对“80后”徒弟、启秀中学教师宋雪莲提出的“是否会有倦怠感”的问题,李庾南答,虽然教师的职业不变,但学生在变,课题内容也在不断调整,随着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在提升。“每个老师绝不能重复‘昨天的故事’,如果能不断地研究学生、研究教学,你会越来越觉得这个职业乐趣无穷。”她笑言,从姐姐班主任,到妈妈班主任,一直到现在的奶奶班主任,自己还没做够呢。

坚守,让乡村教育之花开得更加绚烂

在南通教育的百花园里,乡村教育之花开得格外绚烂。2016年起,南通实施乡村教师素质提升领雁工程,先后成立了乡村骨干教师培育市、县级站63个,培育乡村骨干教师近千名。

潘晓冬是海安市曲塘镇双楼幼儿园的一名幼儿教师。在她的班级里,有一大半是乡村留守儿童,她也成了孩子们最信任、最尊重的人。2008年春节前的一场暴雪,无情阻断了潘晓冬和身在军营的丈夫的团圆之路。其实,天气预报早就预告了大雪的降临,园领导也提议让她提前几天出发。“可我明白,幼儿园的工作‘一个萝卜一个坑’,我不能丢下班上的孩子。” 路封了、车停了,抱着孩子在火车站等了一天一夜,期待已久的探亲之旅以返程遗憾告终。但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电话里传来班上的孩子们一声声祝福和感谢的话语,潘晓冬品尝到了另一种幸福的味道。孩子们的爱,让她觉得并不孤单。

是否当了乡村教师,就意味着从此远离“高大上”的教科研?南通市中学美术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成员、如皋市石庄镇初级中学教师戴锋林对此并不认同。在培育站导师陈铁梅的鼓励和指导下,由他撰写的《盛世·汴梁》一课教学点评几易其稿,最终在艺术核心期刊《中国美术教育》发表。“陈老师那么专注、努力、尽责,我又有什么理由敷衍了事呢?” 戴锋林说,从一开始硬着头皮搞教科研,到彻底爱上教科研,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一直是自己的坚强后盾。

筑梦,让江海大地成为名师“森林”

从通师二附毕业的学生,只要提起黄美华老师,总能想起她那些充满魅力的文化音乐课堂。黄美华在今年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回望30多年的教育生涯, 黄美华用交响乐的四个乐章来划分。这其中的旋律,有激昂奋进,也有婉转低回。“白天在校教学,晚上回家练习基本功,钻研理论。”黄美华说,无论什么样的挫折,都不能阻碍她在教育筑梦路上的不懈追求。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也从一个在老教师课堂外“偷师”的“菜鸟”,逐渐成长为在国家、省大赛中屡获大奖的全国模范教师。

到2025年,我市将努力培养造就10000名左右的骨干教师、1000名左右的卓越教师、100名左右的教育家型教师。黄美华说,从教的第四个10年,她渴望种植一片生机盎然的森林,精心辅导青年教师,帮助他们成长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本报记者 王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