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和项目集聚落户,提高区域创新浓度,加速打造创新、改革、开放动力引擎——
南通中央创新区,
引领创新之都建设的“科创特区”
市区通富路以东、东快速路以西、青年路以南、源兴路以北,规划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这块曾经的城市“边角料”上,已播下创新的“火种”。
作为南通版的“科创特区”,中央创新区突出产业科技创新,通过建设科创、文创、医学、会展“四大中心”,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和项目集聚落户,提高区域创新浓度,加速打造创新、改革、开放动力引擎,成为区域科技创新引领区、沪通创新资源合作承载区、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以及南通未来城市核心。
打造南通版“科创特区”,提高区域创新浓度
“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浓缩了南通城百余年的创新史。薪火相传的创新基因,蓄积为南通人血液里的创新创业活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竞争胜出的根本在于创新,创新中心在哪里,哪里就是世界的中心、区域的中心。可以说,谁抓住了创新的“牛鼻子”,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
“当前,南通发展确实到了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的重要阶段,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建设创新之都。”市委、市政府把“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列为南通未来发展的四大战略定位之一,让创新成为南通重要的城市标签、鲜明的城市个性。
创新之都建设涉及范围广、内容多,具体应该从哪里着手,没有现成答案。
作为创新之都的“点睛之笔”,我市创新思路、集中资源,规划建设南通中央创新区,用一流的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和科研环境,吸引高端创新要素集聚,提高区域创新浓度,打造南通版的“科创特区”,带动全市创新能力的整体突破和提升。
规划建设南通中央创新区,是积极策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扬子江城市群协同创新示范区和上海“北大门”的重要举措,也是南通培育现代产业创新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为高起点规划建设中央创新区,我市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17年初形成了南通中央创新区概念性城市设计初步成果。
根据规划设计,中央创新区建设围绕“科创特区”目标定位,突出产业科技创新,通过建设科创、文创、医学、会展四大中心,聚力创新、聚拢人才、聚焦产业,加快培育具有爆发力和引领力的创新型增长点,成为区域科技创新引领区、沪通创新资源合作承载区、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以及南通未来新的城市核心。
中央创新区所在的区域,位于崇川区、通州区和南通开发区交界之处,被中央商务区、南通开发区产业基地、南通高新区等重要板块所围合,更重要的是,紧邻南通大学,符合国内外诸多科创中心与大学相邻而建的一般规律。
“南通建设中央创新区符合历史脉搏。”去年8月,我市召开中央创新区院士专家咨询会,邀请包括14位院士在内的各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为中央创新区规划建设把脉支招、建言献策。国内知名规划专家、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等专家认为,南通提出建设创新之都很有前瞻性,也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中央创新区的规划定位,符合大都市区域创新、链式创新、平台创新等新兴创新模式的趋势。
今年8月25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引力波之父”巴里斯(Barry C. Barish)教授在考察调研中央创新区建设情况时说,“创新”在今天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词,把中创区最好的地段留给创新载体,足见南通对创新的重视。相信南通在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同时,一定会把创新、教育提上更加重要地位。
把最好的环境地段,留给科创企业和公共载体
作为引领南通未来发展的创新高地,中央创新区到底怎么建、建成什么样,社会各界关注度高。
走进中央创新区建设指挥部一楼大厅,一个硕大的沙盘格外吸人眼球。在碧波荡漾、绿树成荫,形似一只宝葫芦的紫琅湖周边,星星点点布局着科创一期、大剧院、美术馆等地标建筑。
“我们把最好的环境、最好的地段都留给了科创企业和公共载体,让青年和人才在花园一样的环境中放飞心灵,创新创造。”南通创新区管理办公室主任陈琦介绍,科创载体都分布在紫琅湖和森林公园的周边,紫琅湖沿湖区域,没有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
美国洛基山脉地区“绿色海岸”等国际创新空间的成功经验表明,优美的自然风景、宜居的城市环境,有利于集聚创新要素。
2017年,历经8个月精心打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担纲的中创区概念城市设计,正式通过专家评审。设计方案将中创区主要功能布局明确为“一带四中心”:
“一带”,即中央森林公园景观带;“四中心”,即科创中心、文创中心、会展中心、医学中心。
为更好服务科创企业和人才,在规划理念上,中央创新区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怎么集聚人才、留住人才、促进人才作用充分发挥,统筹规划布局各功能板块,科创用地、居住和公共服务配套占比为4∶4∶2,最大限度保障科创研发用地。中央创新区的总建筑体量约 1300 万平方米,其中科创载体及为科创载体配套的人才公寓、学校和医院等公共建筑的体量占总建筑体量的60%以上。
作为南通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中央创新区的规划建设突出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和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充分满足人们工作生活、休闲娱乐等功能,不仅服务新老城区市民,更辐射到南通开发区、通州区、海门市等县(市)区。
在大力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我市更注重软环境构建。为加快人才和项目落户集聚,中央创新区构建了“基于两个普惠、突出‘两个一百’”的政策支持框架。
建立“100亿科创基金”,即通过科技专项资金、科创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三个渠道,对招引落户的创新创业主体,从研发用房提供、研发设备购买、科研经费支持、开展合作办学、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激励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扶持支持。
建设“100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即通过优惠价销售套房、优惠价租赁单身公寓等方式,让人才安居乐业。人才公寓引进品牌开发企业实施“设计、建设、物管”一体化建设管理,室内精装修标准高,中央空调、新风系统、智能家居一应俱全,小区景观绿化、配套设施同样高标准实施。
“南通有这样的政策,很有魄力!”去年通商大会期间,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陆建华在接受采访时,特意对中创区为集聚人才量身打造的“两个一百”政策点赞。
重点招引八类对象,强磁场作用已经凸显
围绕市委、市政府把南通中央创新区建设成为区域科技创新引领区、沪通创新资源合作承载区、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以及南通未来城市核心的定位,中央创新区自建立以来,坚持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中创区科创一期在2020年建成投入使用之时,项目入住率要达到80%以上,为此我们边‘筑巢’边‘引凤’,采取过渡落户或预约落户方式解决落地问题。”中央创新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拥军介绍说。
基于中央创新区的科技创新目标定位,中创区重点瞄准科研院(所),高校科研机构(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企业研发中心与总部,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型科技企业,科技服务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软件研发、设计和信息技术类服务外包企业8类招引对象。通过这些研发类、公共技术服务类项目和“双创型”人才落户,真正让中央创新区成为南通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策源地和主引擎。
中创区招才引智的强磁场作用已经凸显。目前,已有3家“中字头”科研院所、两个院士团队、3家科技型企业与中创区签下合作协议。
作为已经签署合作协议的科研院所之一,中科院自动化所副所长杨一平表示,去年在南通举行的全国兵棋推演大赛——2017“中创杯”南通邀请赛总决赛展示了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研究新成果,也为中科院自动化所和南通合作开了一个好头。中科院自动化所将发挥汇聚人才,荟萃科研成果的优势,吸引一大批企业在南通孵化、成长,让中创区成为南通创新创业高地。
9月12日,南通中央创新区招商推介会将在我市举行。推介会上,将有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南通新微研究院等6家研究院,王浩院士土木工程无损检测等15个科技型项目正式签约。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招商推介会将现场发布为中创区量身打造的重磅优惠政策。立足南通“3+3+N”产业转型发展,高度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招引政策包括《关于支持南通高等研究院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含研究生培养基地)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在中创区兴办研发机构的政策意见(试行)》《关于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在中创区发展的政策意见(试行)》《关于鼓励创投机构在中创区落户集聚的政策意见(试行)》《南通中央创新区人才安居实施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旨在积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兴办研发机构,鼓励创投机构落户、促进科研团队与基金有效对接,支持知名科研院所设立研发机构。
今年4月以来,南通高等研究院的筹建工作紧锣密鼓地推进。南通高研院以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招引培育创新人才、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为宗旨,以建设南通创新能力最强、设施设备最全、成果转化最快、开放程度最高、体制机制最活、服务水平最优的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相结合的高水平科研机构和有较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创新型企业集团为总目标,通过长期培育、逐步发展提升,打造一个扎根本地的高水平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南通高研院主要履行招聘高层次科研人才、建设技术研发平台、推动开展自主科研、招引科研合作项目、科技合作项目管理、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六大职能。
南通高研院筹建组执行副组长高斌认为,有了《关于支持南通高等研究院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含研究生培养基地)的若干意见(试行)》等政策支持,相信借引借助外力,培养一批扎根南通的高层次人才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卢兆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