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声音

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每个人都是网络的受益者。但如果对跨越权利边界的网络行为不加规范,则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一旦我们习惯于不加甄别,纵容那些没有任何证据支持和权威信息来源的所谓爆料,我们自己很可能就会成为下一个被爆料的人,从而受到无辜的伤害。在没有权利边界的网络舆论场中,也就意味着没有规则和秩序可言。人与人之间难以形成稳定的预期和信赖,这样的舆论环境不仅无法激发出真知灼见,更会激化矛盾、加重偏见,理应引起我们的警示。构建一个健康、成熟、理性的公共舆论空间,必须要以法律规范划定的权利边界作为基础。人类社会的实践早已启示我们,稳定的规则和秩序是我们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是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的首要条件。让互联网更好地在法律框架下运行,声音和观点才能传得更远、响得更久。

——人民日报《虚拟网络也要有真实边界》

明明是开展正常的舆论监督报道,有的地方政府却能躲就躲、能推就推。个别地方干部这种“舆论监督过敏症”需要脱脱敏,涵养闻过则喜的雅量。当前社会转型加速、各项改革政策密集出台,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特征、新趋势,领导干部要得到大量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反馈,就必须敢于直面和接受监督。一方面,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推动实际工作,防止行政结果背离政策目标;另一方面,摒弃负面新闻“等一等、拖一拖就能过去”的想法,及时回应民众关切。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能。闻监督就敏感,其实质是个别地方部门和干部能力不足、担当不够。这些干部应该从根子上戒掉“舆论监督过敏症”,为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营造良好氛围,让舆论监督发挥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

——新华网《给“舆论监督过敏症”脱脱敏》

老人摔倒该不该扶, “好人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做好事者“不敢扶”的担忧。可为何“扶人被讹”事件仍层出不穷,屡屡上演。其背后不仅只是道德问题,更是涉及法律问题。其实,对于讹诈者,不是没有法律制裁依据。讹诈者已经突破道德底线,公然挑战公序良俗。如果是大事化小、看在年长就算了,这种执法思维,小了说有和稀泥之嫌,大了说有违法治的精神。执法者的处理方式对社会风气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要尽可能地避免伤害社会善意、助长讹诈之风出现。之前,也有专家建议,在事实清楚的情况下,将恶意讹诈者的相关行为记入失信记录,也不失为一个办法。好人法不仅保护好人,同时只有毫无姑息地依法治恶,才能最大程度的呵护民众的善意。让那些充满恶意的“扶不起、碰不得”,真正变为让人敬畏的“骗不起、讹不得”。

——钱江晚报《让“扶不得”变成“讹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