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
古往今来,带有通州地域元素的“忠孝”的故事源远流长。7月18日,坐落兴东街道土山村的文天祥纪念馆落成开放。相传当年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南通期间,来此地洗过马,得名洗马池,成为一处重要的忠孝文化传承地。兴东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晓亮说:“文天祥忠于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以此教化身边的百姓。通过办暑期国学班、评选兴东好人等形式,激励村民从身边的小事、好事、善事做起。”
2007年5月,通州高级中学学生徐艾明的妈妈被查出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高二那年,他先后两次为妈妈捐献造血干细胞。落下的功课可以补,但妈妈的生命只有一次。最终他还是考取南京大学,面对采访的记者表示,将努力给妈妈创造一个比较好的生活环境,同时回报社会上的好心人。2015年,他入选全国“最美中学生”。
多年来,通州播撒忠孝文化的种子,春风化雨般浸润人们的心田,在全区形成了“知感恩、懂忠孝”的文明新风。涌现了勇救急症司机的加油站站长唐树均;“救火英雄”二甲派出所民警朱达;跨越半个中国,抱着氧气瓶赶路,只为给藏族孩子送上衣物和文具的“鑫手相连”志愿者等一批文明新风个人和群体。通州每年都要举行”文明百家“评选,树立文明新风典型。
传忠孝道,兴文化有抓手
今年暑期,通州区4120名普通高中新生和1000多名中专新生在南通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分期进行军训。今年,通州还首次将军训对象扩展到初中,有800名初一新生加入军训大军。
将“忠”“孝”融入学校德育教育之中,2014年,通州部分中小学校组织有专长的教师编写有关忠孝文化和国防教育方面的校本教材。东社学校校长季晓松说:“我们编有忠孝文化简明读本,每年新生人手一本,每周一课。”
去年6月至11月,通州举办全区中小学生“国防教育与忠孝文化”系列活动,共有426篇征文、587幅书法绘画作品参加决赛。
去年,通州区大学生积极应征,比例达73.5%,被评为全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通州在文艺作品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出品的电影《三袋米》,取材于上世纪80年代初湖北省红安县的一个真实故事,弘扬慈母恩德和崇学向善的精神力量,2014年9月,被教育部等列为第33批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的优秀影片。通州观看的师生达9万多人。
通州区推出了小戏《审舅舅》、小品《又是一年七夕节》等一批弘扬忠孝文化的作品。《审舅舅》塑造了一个清廉公正、忠于人民的好知县形象,曾荣获“中华颂”第七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优秀剧目金奖等多项大奖。
在通州,“忠孝”内涵不断得到提升。通过争当新时代的“优秀企业家”“最美基层干部”“最美家庭”“十大孝星”“美德少年”“通州好人”等评选,一股激发全民向上的力量越来越强劲。
通过“文化”熏陶,原本“忠孝之举”“凡人善举”的这种“个人行为”,正逐步发扬光大成一种具有民族气节的“群体行动”。传承“忠于国家,孝于父母、人人向善”之道,已逐渐成为通州构筑道德风尚高地的最美风景。
本报记者 赵勇进
本报通讯员 印春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