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长江两岸奔来奔去
□周成新
2003年大专快毕业前,父亲将我叫到房间,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快毕业了,去苏南闯闯吧!那儿条件好,我希望你将来能在那儿成个家。”
当时,我十分不解。作为家中的独子,他怎会如此狠心要将我“抛弃”。抛弃就抛弃,我就闯给你看看。于是,2004年毕业实习时,我将简历投向了苏南。最终,在一个离家近且经济发达的小城落下了脚跟。
我所实习的单位是家公私合营的棉纺厂,刚开始工作还算顺利。领导、同事的关心、支持和热心,让我无限感受到这里的温情。可没想到,工作不到两年。因企业经营问题及体制改革,棉纺厂面临破产清算。一时间,我的人生立马山崩地裂。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
打小在家里,我一向都是个长辈夸,邻居赞的好孩子。虽然没有娇生惯养,可性格的内向常让我没了主见,一切都寄希望于别人。企业的清算,让我束手无策,不仅对小城失去信心,也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万般无奈之下,我打起了退堂鼓,想回苏北老家发展。没想到,还没到家门,父亲便立马冷眼相对。“失败算什么?年轻人就该迎难而上。这个家是我的,不是你的!”
当晚,我哭了一晚都没睡着。什么你的,我的。难道我不是你的儿子?为啥要这么绝情和狠心?失望、绝望之后便是面对。放下包裹,我开始重新设计简历。就这样,离职、简历、面试,销售、机修、管理,我跑遍了张家港一半的企业,尝试着各类的困难挫折。2006年通过努力,我终于找到了一家适合自己的企业。虽然专业不对口,但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我在企业有了牢固的根基。
从报道员到内刊记者,从文秘到行政主管,从青年党员到团委委员、团支部书记,我的人生开始转折。紧接着,2009年我成了张家港的女婿,在这里有了自己的车,自己的房。而在兴趣爱好上,从读者到作者,从撰稿人到作家,从桌前到讲台,我的人生又有了一次新的突破。
就这样,凭着自己的努力拼搏,我在苏南终于也有了自己的“家”。每次父亲来张家港看我女儿时,我总会抽空带他出去转转。看张家港的天,看张家港的绿,看张家港的发展,看张家港的文明。每每此时,父亲总是十分欣慰,“看来我当初逼你过来,没错!一个人不能永远活在父母的庇荫下,否则他就永远不能长大。你小时候性格就软弱、自卑、内向,倘若我当时不狠心一把,现在的你恐怕永远都无法改变。”
的确,倘若没有父亲当初的“狠”,就没有我现在的事业、家庭和发展。是父亲良苦用心的期望,改变了我,改变了我的未来。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改革开放。是改革开放解放了父亲的思想,解放了我的思想。思想解放,政策解放,才有了我们这群80后本该闯荡的路。
张家港、海安,苏南苏北,父母妻女,两个温馨、美满的家。因为改革开放,我才能这么幸福地在长江两岸奔来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