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传承老区精神 聚力脱贫攻坚

:传承老区精神 聚力脱贫攻坚

海门,是革命老区,是一片具有光荣历史的红色土地。在老区精神激励下,一代又一代海门人筚路蓝缕,弄潮搏浪,为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家园而不懈努力、开拓进取。

虽然海门早在2007年已建成苏中苏北第一个全面小康达标市,但仍有一小部分人群因受疾病等影响依旧徘徊在小康边缘。

小康路上不让一人掉队!打好脱贫攻坚战,画好最大同心圆,海门一直在行动。

6月下旬,海门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市委书记陈勇强调,各地、各部门要从讲政治高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指示上来,全力以赴,真抓实干,善作善成,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

陈勇要求,牢牢抓住年收入70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到2020年全部脱贫这个底线任务,按照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要求,扎实开展“万人帮万户、共走小康路”结对帮扶活动,大力实施基础设施、特色产业、转移就业、教育支持、基本医疗、政策保障等十大专项性扶贫工程,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不漏一村、不落一人。

大力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聚力脱贫攻坚,海门创新思维,积极作为,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努力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弱势群体。

多元帮扶兜底保障

社会帮扶一刻不松。继续开展“万人帮万户,携手奔小康”为主要内容的结对帮扶,组织所有公职人员与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目前,海门结对户数为7216户、11763人,截至8月底,全市各地投入资金数达820余万元。

政策保障一户不漏。将建档立卡内无劳动能力农户全部纳入政策保障范畴,实行政府兜底保障。上半年,投入农村低保资金1686余万元,月人均补差432元。从7月1日起,海门低保标准由原来每月600元提升为640元。

专项救助一个不少。专项救助涵盖生活、医疗、就学、住房等多个方面,形成立体式专项救助体系。上半年,全市发放重残补贴2521万元,发放农村一户多残、依老养残家庭生活补助22.8万元。全年改造农村危房300户。

健康扶贫一步不差。一是实施“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新模式。海门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等22家医疗机构全部设立“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自开展健康扶贫工作以来,已对67人实施了先诊疗后付费。二是开展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家庭为单位,所有低收入人口已全部进行签约服务。三是对患病低收入人口实行分类救治。目前,2241名因病致贫患病患者得到救治。四是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惊厥性癫痫患者医疗服务工作。应享受免费服药服务的癫痫患者413人,全部实施免费服药服务,免费服药金额159.8万元。五是为低收入农户垫付医疗资金和补助健康体检费。为27名低收入人口垫付医疗资金27.68万元,健康体检补助人均200元,补助金额达242.22万元。

就业扶贫一户不少。从就业帮扶、技能培训等六大方面18个着力点加大扶贫力度,带动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收入实现稳定较快增长。上半年,帮助375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为34名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享受社保补贴6.7万元,接受就业服务人数1580人。全市建档立卡低收入对象中,享受职业培训补助0.1万元,接受就业服务人数1580人,新增转移就业人数393人。就读技工院校人数19人,提供补贴金额1.46万元。723人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补助。

开发项目变“输血”为“造血”

在“输血”式帮扶基础上,海门积极动员各地各部门开发项目扶贫,为低收入群体重建“造血”功能。

来自海门扶贫开发协会的统计显示:2018年,海门实施扶贫项目26个,投入项目资金逾655万元。其中:光伏扶贫项目12个383余万元;养殖业(养殖山羊)项目5个140万元;种植类(榨菜、贝母)项目3个50多万元;载体助学扶贫类项目2个50万元;经济薄弱村补助项目3个30万元;健康扶贫补助项目1个 2万元。

探索试行光伏扶贫

光伏扶贫是国家确定实施的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海门借鉴中央扶贫办在贫困地区推进精准扶贫的有效做法,以及省内其他县市的成功实践,以此作为重点扶贫项目探索推进,截至8月底,建成296座光伏电站,安装总容量1500余千瓦,其中:建档立卡农户屋面273座,每户3-4千瓦;村部屋面、车库库顶20座,每村25-30千瓦;镇公共屋面3座,近200千瓦,目前全部发电并网,每月每户发电收入200元、每村2000元左右,全市获得发电收益建档立卡农户661个。

实施光伏扶贫,海门边探索边实践。由扶贫开发协会牵头,邀请南通市老区扶贫基金会、新能源公司、供电、银行、扶贫办、农办、财政、纪检、审计等单位(部门)及相关区镇负责人,对实施办法进行评审论证,形成统一认识和操作办法。

在组织上,依靠区镇党委政府发力,书记挂帅、镇长推进;选好光伏安装企业,企业必须具备“有实力、保质量、讲信誉、愿奉献”硬条件;落实农户安装费用,采取“农户贷款+村级筹措+协会补助+企业赞助”模式。

在操作上,由余东镇先行先试。全镇570个建档立卡农户全部享受“阳光红利”,其中191户屋面安装光伏电站,其余379户屋面不具备安装条件的,由所在村利用村部、仓库屋面、车库库顶安装电站,所得发电收益分配给农户。今年,还在余东镇探索多村合作开发模式,由镇农经服务中心牵头组织,19个村共同投入,利用镇公共屋面安装光伏电站,发电收益留取一定比例作为电站保修期外的维修基金,其余按投资份额分配,村分配所得补助建档立卡农户。在推行余东经验基础上,组织其他7个区镇31个村开展试点,有82个建档立卡农户1个村经济合作社安装光伏电站。

在资金上,共投入光伏扶贫资金1138余万元,其中市扶贫开发协会补助383万元。光伏安装企业为农户贷款全额贴息36万余元。扶贫开发协会给予148户每户每年4800元分年度补助,对特别困难的134户给予每户21600元全额补助。

传统模式不断革新

鼓励农户勤劳致富。对尚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农户,继续由合作社发送苗羊、种子、化肥、农药等,或将扶贫资金发放给农户,由农户自行购买苗羊、种子、肥料,在合作社指导下养羊、种植榨菜、药材(贝母),收获产品由合作社高于市场价收购。开发区等区镇25个能够自行养羊的农户,由羊业合作社送羊、送饲料,帮助搭建高架羊舍,提高扶贫养羊效益。种植贝母是一项收益较高的传统项目,扶贫开发协会投入8.25万元,为33个建档立卡农户每户提供2500元资金,扶持其种植贝母增收。

实施托管扶贫模式。对于部分年龄较大、身体不好欠劳力农户,采取全托管扶贫方式,将扶贫资金拨付合作社,由合作社集中养殖、种植。2018年,共投入172万元实施全托管扶贫,其中:130万元为520个农户养羊; 20万元为80个农户种植贝母; 22万元为88个农户种植榨菜。每户投入2500元,年底获得纯收入2650元。

扎实开展助学励志。继续通过项目载体扶持建档立卡农户家庭普通高中和大学在校生,共安排102名,每生每年2000元。对就读黄桥培训中心和上海工程技术管理学校的低收入农户子女,分别给予每生每年5000元和2000元的生活补助,同时还安排专门资金帮助办理人生意外和医疗保险,多渠道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为从源头拔掉穷根创造条件。

志愿服务增强合力

引导企业、能人捐资助学。正余镇教育发展基金会系地方性非公募基金会,宗旨是开展经常性的全镇奖教、奖学、助教、助学等活动,资助在正余镇辖区内学校就读的贫困学生家庭;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支持辖区内各学校在发展教育事业过程中遇到的特殊困难。基金会于去年8月份成立,政府注入引导基金200万元,41家企业认捐300余万元。今年春节过后,基金会理事长、秘书长等作为扶贫志愿者带头人,组织教育基金募集,正余镇外规模企业和在外能人志愿为教育扶贫奉献爱心,目前基金总额近500万元。

构建平台开展结对助学。悦来镇“悦成长”爱心基金办公室是海门市唯一一个乡镇运作公益事业的专业平台,重点针对贫困家庭中优秀学子开展结对助学,培养学生成才,为创业就业、拔掉穷根提供资助。自2017年组建以来,得到了全镇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积极响应,尤其很多企业家将捐资助学作为回馈社会、反哺家乡的一种主要方式,纷纷慷慨解囊。今年25个企业家陆续建议党委政府和学校帮助落实结对学生,并预捐帮扶资金每生5000元,目前,已落实学生30余名,16万元预捐资金全部到账,后续捐赠将在年内逐步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