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头镇

岸头镇

□陆桂江

岸头镇,位于通吕河畔,与正余镇三合村隔河相望;紧临省道335线(通吕公路),正余镇昌盛村腹地,原王浩镇政府驻地。始建于清光绪初年。

相传,清光绪初,正余镇昌盛村境内盐业鼎盛,周边居民、下海的、贩私盐的愈聚愈多。一些钩蟛蜞、捉泥螺的人,习惯在范公堤、沈公堤对接处下海,满载而归时,总要在岸头处歇脚。随之引来周边盐民等向他们购买海鲜。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海鲜交易场所。一些有商业头脑的人,从中看到了商机。

1870年,一汤姓粮户,就在范公堤和沈公堤对接的岸头处(今昌盛村4、5组地段)建了三间茅屋,开了爿豆腐店。从此,来这里交易农产品的、卖针线、糖果、日用品的也纷至沓来,随着交易人群和交易品种的增多,小镇的雏形逐渐形成。从而吸引了江南、南通等地的有识之士,纷纷前来建房,开店经商。并依据所处的地理位置(“范公堤”“沈公堤”对接的岸头处),取名“岸头镇”。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岸头镇上各路商贾云集,形成了有百余间瓦房的对面街。街面用石条和石块铺就,长近百米,宽约3米。南临护镇河,地势呈西高东低,街道呈元宝式。街上各类店铺鳞次栉比,店内货物琳琅满目,各类生产、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其中要数海鲜摊最闹猛。每逢大汛期傍晚,刚从海里挑来的海鲜,直奔摊位。凡摊位上空小黑布旗一升,说明海鲜已到,附近居民就从四面八方赶来买海鲜。逢年过节,天未亮,街面上就人来车往,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一派繁荣景象。鲜鱼、活虾、梭子蟹、大饼、油条、肉馒头等叫卖声此起彼伏。

至解放前夕,岸头镇上住户超过60户,常住居民近300人。经几个大户协商,由镇上商铺、居民自愿集资,先后在街的东西是两头,建造了香台庙和普济庙(后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拆除)。祈求菩萨保佑岸头镇太平幸福、繁荣昌盛。其中普济庙稍大,设有“都天”“元帅”两座大殿,百余尊菩萨塑像。庙房西南角砌有一座二层香火小楼,庙基高10米,庙后还开了一条护庙河。普济庙平时香火旺盛,初一月半更是人挤人。到了“都天”“元帅”菩萨出会,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甚是热闹。

1956年以后,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原先的商店,转为国家和集体组织的供销社、综合商店。

1958年,开挖通吕运河,涉及部分街面房。供销社和集体商店率先将店面向东北搬移100多米,迁移至现今正余镇昌盛村3、4组境内。由原来的对面街改为坐北朝南的独向街。店门前留有宽阔的场地作为农贸市场。这样不但市场容量增大,店面也增大增多,文具店、五金店、布店、饭店、副食部和生产资料部等一应齐全。

1975年,随着通吕运河通航能力的增强,本地许多棉花等农产品,都需从水路运出,许多化肥、农药等需要从水路运进,因此,王浩公社本着镇、厂整齐划一的原则,又把岸头镇整体迁移到通吕河岸边,砌成东西走向的南北对面街,街长200多米,宽15米左右。除原有店面外,还增加了邮电所、银行、皮鞋厂、服装厂、橡胶厂、税务所、卫生院、塑料厂、建筑站、粮站等。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需求的增加,各类车辆的增多,原来的街面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1985年王浩镇政府决定,将岸头镇搬迁到省道335线路北(现今正余镇昌盛村1组、7组境内),建成浩盛街,并规划在省道335线两侧继续发展工商业。

如今的浩盛街,四层小楼整齐划一,街道宽敞、整洁,门店装修大气豪华,经营品种门类齐全。傍晚时分,华灯初放,超市、门店灯火辉煌、生意兴隆。几处广场上,人头攒动,周边居民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省道335线公路两侧,高楼林立,工厂和各类商店一字排开,整天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一派现代小城镇的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