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经验】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为教师的幸福成长铺路
【校长寄语】
江苏省海安中学长期以来一直围绕“家长向往的育人殿堂,师生留恋的精神家园,高校公认的人才基地,同行信赖的合作伙伴”的办学目标,贯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的幸福成长铺路”的办学理念,把“教师的幸福成长”作为立校之本。
学校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更关注教师的幸福成长,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作室”“课题研究”等,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积极为教师的成长搭台子、铺路子、指方向。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通过自身的感悟和体会,让每个教师都主动融入海中文化,传承海中精神,自觉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当成自己的责任,增强职业幸福感。给教师成长的时间,给教师发展的机会,给教师成功的方向,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强化科研意识,逐步形成人人是名师,个个有特色的教师群体。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如今,海安中学不仅仅是老师工作的地方,更是他们留恋的精神家园。面对外面许多诱惑,海中的老师非常淡定,他们认为一个人成功与否,不能仅仅用经济待遇、政治待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看他作为人的价值实现了多少,在海中能找到教师成长的幸福感、成就感!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一直秉持“为教师的幸福成长铺路”办学理念,注重教育科研,积极创设活动平台,提升活动规格,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增强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和人生价值的获得感。学校已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合理,具有较高的教科研水平的骨干教师梯队。
实施青蓝工程,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最好的教育是引领,最好的管理是示范。无论是新分配的老师,还是刚调进的老师,海安中学都会通过“青蓝工程”,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搭建平台,优化教师成长环境,传承海中优良传统,发扬海中人精神,这是海中独特的文化建设,也是海中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法宝。
每年组织新老教师结对子,师徒积极履行青蓝合同的内容,把签约作为一个承诺。每学年定期召开阶段性师徒结对座谈会和经验交流会,并通过“三字一话”、论文、说课、演讲等比赛活动评选优秀师徒。通过青蓝活动,师徒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助力成长,将个人融入集体,为海中的教育事业而奋斗。我校先后有周峰(师)与许尧(徒)、丁林俐(师)与朱安健(徒)、吴明山(师)与丁颖老师(徒)、吴斌(师)与卢丛生(徒)等多对师徒分获南通市、海安市“青蓝工程”优秀师徒称号。
青蓝工程,让海中精神得以代代相传,老师们通过实干开创自己的未来,努力成长为师德高尚、技艺精湛、学生满意、家长信任的教学骨干。多年来,海中取得的辉煌成绩正是海中老师一代又一代团结奋进、爱生如子的老师无私奉献、艰苦努力的结果。
组建名师队伍,打造专业发展优秀团体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海中教师的成长往往是以群体出现的,学校以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或在某一学科领域有鲜明特色并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为领衔人,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地实施名师培养工程,以提升办学品位为追求,以教育科研为载体,将有共同教育理想和追求、有相同学科专业背景、有发展潜质的优秀教师组织起来,开展创新型、建构型教育教学研究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目前学校有由钱俊元、杨斌、董裕华、王忠四名特级教师分别主持的海安市名师工作室,也有以张晓燕、崔军、王维国、谢健波为领衔的校级名师工作室。名师培养的关键是要为名师培养对象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名师工作室学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能够迅速成长。名师工作室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按序时推进。定期邀请专家进行针对性指导,补足短板,加快名师成长的脚步。积极创设活动平台,提升活动规格,开展更多面向省市级的研讨交流、公开课研讨、讲座、优秀教师赛课、讲座等活动,助推名师队伍的成长。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促进名师团队在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上多出成果,出新成果。
同时,学校强化过程量化考核,实行名师动态管理。根据市有关名师考核意见,对现任的各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加强过程管理和履职考核,只有履行好相应职责,才能享受特殊人才津贴。今天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明天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一批批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强烈的专业发展意识、明晰的教学主张、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及研究能力优秀教师群体。他们都在某一学科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取得了显著成绩,获得了一定的影响,找到了成长的归属感。
推进课题研究,全面提升科学研究能力
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要由传统灌输式教学向“问题引领式”教学过渡,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反思即研究”的思想,引领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为教学而研究”,努力形成“让研究成为一种习惯”的教育科研理想境界。
学校利用微型课题周期短,切口小的特点,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队伍建设为推动,鼓励教师以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为抓手,以反思教育教学的行为为途径,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目标,切实开展微型课题的研究,要求每位教师平时能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以“问题引领式”教学为抓手,以撰写教学反思为突破口,在教育教学中出现问题有思考,分析问题有调查,解决问题有策略,及时总结和反思,在确定教育教学研究专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撰写至少一篇较高水平、较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育故事等)。所有老师做到微型课题研究申报之时有困惑,结题之时有收获。
在微型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每年都有许多老师承担省市级课题十几项,许多省级课题研究具有连续性、示范性的特点,正在逐步内化为教师的教学主张。其中吕建校长主持研究的综合素质评价系列课题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用成长记录平台解决综合素质评价难题的实践”获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17年“借力互联网+解决综合素质评价操作性难题”获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推选活动优秀校长奖,2018年“评价育人:依托成长记录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获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
课题研究让所有老师加强学习,提高了专业素养;聚焦课堂,提高了教学水平;潜心研究,提升了科研能力,他们不断成长为学习型老师、特色型老师和研究型老师。
【专家点评】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秉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的幸福成长”办学理念,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高质量人才培养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做海中的老师是幸福的,因为海中是一个培育教师肥沃土壤,学校搭建平台,从“青蓝工程”到“名师工作室”再到“课题研究”,可谓是真正为教师的成长铺路,让每一位老师拾级而上,从“会教”到“乐教”再到“善教”,一步步成长为具有自己教学主张和教学特色的研究型老师。做海中的老师又是无私的,他们你帮我带,共同成长,传承海中精神,教师不仅仅是他们的职业,更是他们一生苦心经营的事业,努力在成长的道路上寻找属于海中人自己的归属感,他们拥有的不仅仅是教育的理想,还有一种教育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