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信息化,助推社会治理高质量

我市把信息化作为推动网格化社会治理质量变革的“助推器”——

网格化+信息化,助推社会治理高质量

9月10日,海门市海永镇沙南村网格员王黎秋利用“全要素网格通”手机终端采集上报工作信息,使一起因简单劳务纠纷转化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置,成为当地群众交口称赞的“网格明星”。

像王黎秋这样的基层网格员我市有15293名,他们通过现代化基础信息采集手段、便捷化系统操作应用平台、智能化事件流转交办机制,奔走穿行在每个划定的网格内,在这方“小天地”中充当着人民群众的“传声筒”、社情民意的“听诊器”、党群关系的“连心桥”。

今年以来,我市把信息化作为推动网格化社会治理质量变革的“助推器”,努力探索“网格化+信息化”的社会治理新机制、新模式。

顶层设计全市统一的智能应用平台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网格化建设工作,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并在今年年初将其列为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一号工程”,纳入市委市政府“四个全面”战略综合考核重要内容。

我市的整体谋划,契合省委省政府要求。今年5月,省委省政府将“网格化建设达标率”与“群众安全感”两项指标列入高质量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

紧盯打造“全省一流、全国品牌”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目标定位,我市强化顶层设计、坚持系统思维,全市共划分基础网格10719个,专属网格4571个;配备网格长10719名,城镇社区专职网格员3057名,兼职网格员54629名,村(社区)网格管理员1916名,并配发“全要素网格通”手机终端12551部;县、镇、村三级网格办全部挂牌、实体化运行,并整合或增配行政(事业)编制的网格化管理工作人员335人。

在此基础上,我市充分发挥信息化引领作用,把信息化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核心任务和关键环节,坚持“市级统建、部门协作、全市通用、个性定制”的特色化建设理念,全力打造一个终端采集、一个中心共享、一个平台联动,具有智能流转、联动处置、闭环运作、全程留痕功能的智能应用平台,整体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全市一盘棋”。

9月13日,在扬州召开的全省网格化信息化建设座谈会上,我市现场演示了自主研发的网格化智能应用平台,受到省网格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南通“市级统建”的特色化建设理念已经走在全省前列,具有示范引领作用,要求在全省推广。

打造信息数据整合汇聚的“神经中枢”

依托市大数据管理局,我市建设了全省首家市级统一的社会治理大数据中心,既实现数据资源的汇聚共享,为深化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提供“源头活水”,又通过整合、反哺部门数据,健全完善信息收集、处置、反馈闭环机制,打造出信息数据整合汇聚、问题事项高效处理的“神经中枢”。

市综治办主任焦广琪介绍,市网格办会同市大数据管理局对全市涉及的106个业务系统、436项业务事项、6794条具体信息资源进行逐一排摸梳理,首批共重点整合组织、综治、民政、公安、司法行政、人社、卫生计生、住建、消防等28家部门涉及社会治理的数据资源近1.2亿条,市级社会治理“数据资源池”已初具规模。

围绕“用好、用活数据资源”目标,我市充分发挥大数据的集群效应和聚类效应,通过搭建数据资源共建共享交换平台,与其他政务系统实现实时对接、双向互通、及时更新,确保数据的鲜活、准确和实效,解决长期以来“数据沉睡”和“数据孤岛”的问题,为基层网格员日常走访、采集及进一步开展数据深度挖掘、研判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转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