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蓝 一生情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

一抹蓝 一生情

本报记者 吴 莹

悠悠濠河畔,蓝印花布馆。

吴元新领着我,滔滔不绝,蓝印花布便是他的前世今生,走过的每一步,都伴随着这些蓝;馆内,廊间,随处一片蓝印花布帘子拉开,随处一块蓝印花布料子掀起,里面藏着的还是这堆蓝;40年,他的生命里,似乎全是这片蓝。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吴元新几乎每一分钟都要提到蓝印花布,他怕一不讲‘蓝印花布’这四个字,蓝印花布就没了。”

坚定不移,只为缘续蓝白世界

1976年,启东中学毕业的吴元新进入印染厂工作。到厂报到的第一天,他就被那高高挂起的蓝印花布深深吸引,勾回他亲切而温馨的童年经历,延续情有独钟的蓝色记忆。

一开始,他被安排在染布车间,学染布、清洗、整理。初来乍到的新鲜感很快过去,“当时有些失望,想着难道我一辈子就要在这原始落后的染坊里度过吗?不行!我想做的是蓝印花布设计!”从此,他白天染布,晚上自己学习画画。不久后,吴元新被调到梦寐以求的刻版设计室,跟黄师傅学习刻版。接连几个月,黄师傅每天只是教他练习刻一些简单的叶片和线条,而看着几个师兄都能刻各种丰富的纹样,他心里着急。

常至深夜,所有上夜班的人都走光了,只有他那间刻版室的灯还亮着。终于有一天,黄师傅发现了这个独自用功、执着苦干的徒弟,深受感动。从此,在师傅的悉心指导和鼓励下,吴元新进步飞速。很快,他的花版就得以印制出口的蓝印花布了。此外,他还设计制作了十几个蓝印花布新的纹样,并把这些处女作交给了印染厂,寄给了日本客商,忐忑不安地等待回信。

不久,日本客户久保麻纱亲自来厂订货,她说:“日本客商看到中国的蓝印花布后非常惊讶,我把各道工艺流程和主要工艺家的照片都拍下来了。回去后,我会把它制作成明信片,让日本人看到中国的蓝印花布工艺。”第二年,作为青年工艺家,吴元新制版的工作照被制成明信片在日本发行。这给吴元新带来了莫大的精神鼓舞。

随着对蓝印花布的深入了解,吴元新越来越感到自己的设计底气不足。23岁时,他考取了江苏省宜兴陶瓷学校美术专业,离开工厂,开始新一轮的求学生涯。

他钟爱美术理论基础课程,对图案课如痴如醉,“这些课程对蓝印花布纹样的理解大有裨益,课程中的写生变化,我常常把蓝印花布的图案融入到作业中去,并带进了我的设计练习和创作中。”他和同学们一起探索民间图案造型规律,寻找着新的视角。

在此期间,他仍坚持继续为启东蓝印花布厂设计蓝印花布图案。他前后设计了数百件纹样作品,其中绝大部分都被日本客商选中批量订货,既展示了蓝印花布的艺术魅力,也体现出了它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由于成绩突出,三年毕业后,吴元新被留校任教。在他负责的图案课教学中,蓝印花布纹样作为教学内容首次被列入了课程大纲,“我还教学生临摹蓝印花布优秀纹样,创作新作品传承民间艺术。”

1987年,全国第一家旅游工艺品研究所在南通创建。深知南通是蓝印花布之乡,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研制离不开蓝印花布的专业设计者,吴元新从陶都宜兴回到了南通,专职从事蓝印花布艺术研究和设计。这一干就是10年。

期间,他又先后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和中央美术学院成教专科班学习,在这些著名高等学府里,他的思想和艺术素养得到了新的提升,找到了自己在蓝印花布收藏、整理、传承、研究、设计中的目标和动力,一个更为广阔的蓝白艺术世界在他眼前徐徐展开。

1996年初,南通旅游工艺品研究所被一家制帽厂兼并,要求从事蓝印花布等传统工艺的相关人员改行到帽厂从事设计工作。36岁的吴元新面临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抉择,“如果选择改行,我就可以继续抱着铁饭碗,但也意味着要放弃从事了20年的蓝印花布工作。可如果辞职‘下海’,从此单枪匹马前路实在未知。”

思前想后,情结难了,只为缘续,吴元新在周围一片质疑他“疯了”的声音中,孤注一掷,决定辞职。

新旧交替,馆藏馆展日新月异

当时,“艺术馆”还只是一个存在于脑海里的理想园地,现实中,骑着自行车到处找房子的吴元新碰壁不少——看中的房子,租金太贵;便宜的房子,环境又不好。

1996年10月底,终于在纺织博物馆租到了三间房,租金和装修加起来要好几万。吴元新拿出了所有的积蓄,跟亲戚们又借了一些,母亲也把养老金用手帕包了好几层送过来,父母又将启东老家的房子租了出去,用租金补贴蓝印花布艺术馆的房租。

跑完房子跑执照,工商、税务说私人办博物馆,没有先例,不知道怎么登记。最终是市文联出面愿当主管部门,才算报上了“户口”。“工商登记原以为只要缴个三五百的注册费,哪里知道要缴3600元,好心疼!再去装电话,私人电话1800元,单位电话5500元,为了能上那本公共电话簿,咬牙装了一部‘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的单位电话。”吴元新回忆起当年创业的艰难,犹在眼前。

经过几个月的奔波,1997年5月28日,文峰公园内一个偏僻的院落里挂起了“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的牌子,吴元新把自己20年来收藏、开发、研究的成果和几百件蓝印花布精品布置成梦寐以求的“蓝白世界”,后来又在蓝印花布艺术馆下面成立了染坊。“白天,在艺术馆里接待客人,介绍蓝印花布;晚上,就到染坊制作设计蓝印花布。”

那一段苦涩的日子里,他为了生计,一周要跑两次上海送货。“那时从南通到上海要坐船,单程6个多小时,为了省钱,我每次都是坐晚上10点的船,次日凌晨到上海,白天办完事,当晚再坐船回来。”如此辛苦了三年之后,艺术馆终于实现了自给自足。

1999年12月,吴元新蓝印花布收藏、设计作品展——“中国南通蓝印花布艺术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这是中国蓝印花布第一次登上国家级展览馆,共展出了实物、图片资料500多件,展览吸引了大批中外宾客。首都40多家报纸对此盛况作了报道。

2001年2月,他又带着蓝印花布第一次走出国门,应邀去美国亚利桑那州参加中国文化周活动,展示了五天,接待来宾三万多人,盛况空前。

随着蓝印花布对外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来馆参观的宾客日益增多,原来偏僻狭小的蓝印花布馆已不适应接待中外参观者的需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2002年9月,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南通濠河边上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开馆,不仅陈列了上千种蓝印花布制品、图片,以及古旧纺纱机、织布机,还生产自己品牌的蓝印花布产品,馆内收藏了历代蓝印花布精品、绝版逾万件,夹缬、绞缬、民间彩印等传统印染工艺藏品10万多个纹样。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南通第一家民营博物馆。

博物馆成立至今,已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俄罗斯、西班牙等国家和台湾、澳门地区,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举办展览90多场,共接待宾客约157万人次。

走向世界,收藏研究双管齐下

如果你在濠河之畔的蓝印花布艺术馆里一声声惊诧:怎么有这么多的收藏!吴元新会告诉你:这才是几分之几!

从1977年开始,当时是为日本客商订货需要收集蓝印花布纹样,之后他几乎跑遍了南通农村地区的每个角落,主动抢救保护正在逐渐遗失中的蓝印花布。

为了收藏一幅“吉庆有余”的蓝印花布被面,他曾在海门的田间小路上徒步了20多公里,找到了家中藏有那条被面的80岁的老太太;当听说启东永阳乡有一幅“凤戏牡丹”的包袱布,他顶着酷暑一家家寻问,终于求到了这块蓝印花布与刺绣结合的珍品包袱布;为了收到启东惠和镇一家的一对清代刺绣结合的蓝印花布枕套,他能连去八、九趟,老太太终被吴元新的诚心所感动……

也曾有失之交臂时。有一次听说海门三阳镇李奶奶家中有三件珍贵的清代蓝印花布,可当吴元新赶到后,李奶奶突发心脏病已经过世,按照当地风俗,子女们将她生前衣物全部烧祭掉了。吴元新痛心疾首:“我能迫切地感受到,很多流传在民间几百年的蓝印花布正在消失,再不抢救就没有了!”

就这样,一幅幅被面,一件件包袱布,一条条帐沿,一块块零碎布头,在他的手中得以保存下来,成为了珍贵的收藏。

在抢救保护蓝印花布实物遗存的同时,他还对优秀的传统蓝印花布图案做系统的分类、编号、拍摄以及初步的断代工作,并建立了蓝印花布纹样数据库。已出版了《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藏品卷、纹样卷、《民俗系列丛书——蓝印花布》《南通蓝印花布》等六部专著。

他先后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立传统染织工作室,在中央美术学院、南开大学等开设全院的手工艺选修课程,在天津大学成立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分馆,在苏州大学为研究生开设传统印染课程,承担了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青年人才培养”项目,被文化部聘请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咨询专家及师资库成员,在清华美院、北京服装学院承担非遗传承人群的教学任务。

2008年南通大学成立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吴元新作为高技能人才被引进大学,被任命为蓝印花布研究所所长,开启了南通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新征程。2011年吴元新、吴灵姝编著的国家重点图书《中国传统民间印染技艺》出版首发,填补了该领域空白,2012年吴元新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的重点课题《中国蓝印花布纹样研究》,为南通大学争得第一个艺术学的重点项目,2015年吴元新在南通大学创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并申报成立了“中国染织艺术研究中心”,冯骥才先生、乌丙安先生发来贺电,著名文化学者阮仪三专程来院为其揭牌。

由他担任执行总编的《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已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15年该项目已经启动,预计用十年时间出版蓝印花布档案二十卷,为蓝印花布建立系统的首个科学的文化档案。

几十年来,吴元新创新蓝印花布纹样820多个,蓝印花布围巾、包袋、鞋帽、服饰等八大系列近千个产品,多次荣获工艺美术界国家级金银奖,先后三次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并获得“山花奖·个人成就奖”。他设计的蓝印花布系列作品被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家族传承,女儿女婿加入队伍

童年记忆中,祖母纺纱、母亲织布、父亲染色,吴元新每天就是听着这吱吱呀呀的纺纱织布声,又看着一块块坯布被染上各式各样的蓝白图案,这也冥冥中注定了他与蓝印花布的不解之缘。

吴元新的女儿吴灵姝小时候最怕有人问起父亲的职业,她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做那么土气的蓝印花布。她不想学画画,更不想走上父亲为她设计好的那条路。2006年,吴灵姝考取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专业,常跟随父亲去艺术家张仃家做客,看到老先生就爱有蓝印花布的靠垫、门帘、壁画;大三时,作为交换生到韩国建国大学学习,在那儿的图书馆里,她又看到了许多关于中国传统印染的书籍,其中就有蓝印花布。吴灵姝开始有了像父亲一样,从事蓝印花布传承工作的想法。2013年,吴灵姝从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毕业后回到南通。她在掌握传统核心工艺的基础上,还和父亲一起尝试图案内容的创新,白天在染坊里埋头设计,晚上做理论研究。

在女儿吴灵姝的感染下,女婿倪沈键也辞去了浦发银行的工作,加入到蓝印花布的传承队伍中。

20年来,蓝印花布博物馆作为一家民办博物馆,对外做到365天全年开放,从早八点至晚九点,每天坚持开放12个小时,为传播蓝印花布技艺做着努力。“只要有来宾参观,我那已九十岁的老母亲仍坚持为宾客演示纺纱织布流程。女儿女婿做好技艺传承,妻子做好接待工作。”吴元新说。

如今,孙女吴抒染4岁了,女儿吴灵姝回忆说:“当她刚开始学语的时候,说出‘蓝印花布’四个字,我的眼泪都要出来了。我让抒染再说一遍,爷爷听了真是乐开了花,笑得合不拢嘴。”直到那一刻,吴灵姝才慢慢理解了父亲对她的那份爱。

倚靠着濠河的廊椅,吴元新似乎松了口气:“家庭传承还是最好的传承方式。如果没有女儿女婿的加入,说不定我再做十年,精力实在够不上时也就要停止了……”点点滴滴,看到他充满着对蓝印花布的痴情,他担心一不讲蓝印花布就没了,他担心自己总有精力够不上的一天蓝印花布又将何去何从,而他曾对幼时女儿说过的那句“蓝印花布是你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它最大,你懂吗”更是他此生不竭追求、分秒荡漾的回音……

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艺术馆成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吴元新也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吴元新的下一个梦想是将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之前我们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但不着急,本来我几十年、每一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蓝印花布。”

不疾不徐,走过江南粉墙,经过拱石桥,踏过深深巷,那天空中垂下的蓝印花布背后,是一个执着专注的少年曾经深情的眼神,是一个白丝隐约的中年终其不变的人生。那一抹娇柔淡雅的蓝色,那一股幽袅土布的甜香,谁说他的一生,不是充盈着美妙与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