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通海门农民丰收节开幕,陆志鹏作出专门批示,希望全社会——
关注农业 关心农村 关爱农民
本报讯 (记者赵勇进 通讯员俞新美)昨天,在海门市临江新区灵江村高标准农田内,水稻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等待收割。这里是首届中国·南通海门农民丰收节开幕的现场。市委书记陆志鹏对此次活动非常重视,专门作了批示。
陆志鹏指出,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对农业丰收的殷切期盼,必将凝聚起加快乡村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首届中国·南通海门农民丰收节,是全国102家、江苏6家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之一。
陆志鹏希望全市广大农民朋友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民丰收节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创造新业绩,为南通争当“一个龙头、三个先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6月21日,国务院同意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农村改革40周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局之年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献给亿万农民的礼物。开幕式上,省农委副主任朱新华说,这个活动放在这里,是对海门农业发展成果的最大肯定。
自古以来,海门就是鱼米之乡、粮棉故里。滨江临海的资源禀赋孕育了海门优美的田园风光,追江赶海的人文基因缔造了海门深厚的农耕文明,海纳百川、强毅力行的城市精神赋予了海门人民砥砺前行的勇气与担当。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苏中第一,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位列江苏省前列。先后获得“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等殊荣。
稻花香里说丰年。海门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新体系,全市高效设施农业31万亩,占比达39%,其中大棚面积达10万亩。海门是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 海门山羊、万年香沙芋艿等6个特色农产品相继被认证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拥有量列全省县级市之首;全市认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34个,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到24万亩;强盛农业科技示范园成为南通市首批上海外延蔬菜生产基地和供港蔬菜基地。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海门打造农业休闲和乡村旅游新亮点,每年前来休闲旅游的客人达到200多万人次;先后建成1个中国美丽乡村、8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山羊文化特色小镇、1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村、1个省级主题创意农园。海门建设绿色生态长廊,每年植树造林1.5万亩以上,林木覆盖率已达24%。
此次首届“中国·南通海门农民丰收节”历时三个月,包含农民运动会、海门特色农产品展销会、稻田音乐会、“海门好大米”评选等多项活动。开幕式上,12个区镇带来了以海门特色农产品为元素的组舞《丰收乐》,海门港新区的《踩文蛤》、海永镇的《薄荷飘香》、余东镇的《采红豆》、海门工业园区的《葡萄架下》、临江新区的《稻麦熟了》等,表达了农民对丰收的喜庆和美好生活的祝福。农民运动会上,自行车慢骑、30米搬重物跑、50米扛沙包接力等赛事,男女争相参加。
市委副书记张兆江宣布首届中国·南通海门农民丰收节开幕后,六台联合收割机开始在田野里轰鸣。
“创办的农机合作社,在海门我是首家,现在拥有各种农机100多台,每年服务面积2万多亩。”在收割现场,海门开发区丰收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江杰说:“种地靠坚守,我为农民有了自己的节日而感到自豪,感到务农有信心,种地有奔头。”
上图:昨日,收割机在灵江村高标准农田里收割水稻。 记者 许丛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