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知名劳模、国家改革功勋称号获得者朱骅:
“闯路楷模”回眸人生之最
本报记者 朱一卉
2018年6月29日上午,走进市区瑞丰花园小区一套简朴的住所,客厅里满眼大件的红木雕刻:大象、老虎、狮子、雄鹰……在静默中张扬着一股霸气和力量,和84岁的全国劳动模范、原平潮饭店经理朱骅浑身散发出的冲淡、平和之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0年过去了,当年勇立改革开放潮头、被誉为“闯路楷模”的朱骅老了。他和记者一起慢慢翻看着一本本和自己事业有关的资料,娓娓道来,总结着人生历程中的多个“之最”。
绚烂归于平淡之后,朱骅回顾往事的语调宁静而舒缓,但谈起最自豪的事情、最幸福的时刻、最大的遗憾时,依然难掩内心的激动。
虽然激情澎湃的岁月已远去,平潮饭店也遗迹难觅,但在那一方“试验田”中曾经播种、坚守的改革理念和收获的辉煌,依然在历史深处熠熠发光。
最自豪的事情
1977年3月5日,农历正月十六,学雷锋纪念日,朱骅一手筹建的平潮饭店开门迎客。
开业时的平潮饭店只是一栋3层小楼,几十个房间,仅有100多张双层铁架床位;这一年,42岁的朱骅风华正茂,干劲十足,他没有想到,短短几年后,这个距离南通城区18公里的一个农村集镇旅店,就因用雷锋精神办店而享誉全国,成为通扬运河边的一支路标,全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这一年7月,邓小平复出工作;11月,恢复高考。一年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昂首阔步迈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而朱骅创办平潮饭店的念头诞生在1975年。
那时,位于平潮镇的南通肿瘤医院落成不久,来自全国各地就诊的病人陪客住满了附近简陋的农房甚至栖身猪圈改造的棚屋。时任平潮商店会计的朱骅见此情景,看到了无限商机。对市场作了深入调研后,他主动向当时的南通县商业局领导上书,建议创办一个配套服务的综合饭店。获得批准后,从立项、设计、征地到筹措资金、采购材料……朱骅马不停蹄到处奔忙起来。一切就绪后,由专门的班子管理基建,但花费了一年多旅馆楼只建了四分之一。领导推荐朱骅出马兼管基建,他接手后,只用了半年,大楼就拔地而起。随后,朱骅主动自荐兼职出任饭店负责人,投入到紧张的开业工作中。
选择3月5日开业,朱骅自有他的用意。他要做一个“雷锋式”的人,他要打造一个“雷锋式”的饭店,他要把“雷锋精神”作为经营活动的底色。
这是朱骅的一个“顶层设计”。
饭店是服务业,服务业要以人为本,要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顾客满意了,饭店才能有好的经济效益。
道理简单,但真正做到不容易。数十几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做到,那就更难。但朱骅做到了。
“学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一干18年,高官厚禄不动心,不怕苦不怕累,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默默在最基层一线干到1995年才退休的原因。”40多年过去了,朱骅总结时,依然思路清晰,“如果能从头来过,再次选择,我还会这么干!”
朱骅把平潮饭店作为改革的试验田,勇于开拓创新。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时,朱骅正因胃切除五分之四被省总工会邀请到无锡太湖疗养。碧水悠悠,湖风浩荡,读着中央的改革决定,朱骅住不安稳了。平潮饭店作为全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怎样借助体制改革的东风,使之飘扬得更加鲜艳夺目?本来安排半年的疗养,朱骅只待了36天,就在1984年7月24日这一页台历上留下了“再见”两字,提前返回工作岗位。
这时的平潮饭店,周围20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24家民营旅馆和15家集体所有制性质的饭店、旅社,竞争激烈。朱骅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物价上涨与价格下浮、改革开放与严明纪律、厂长经理负责制与职工主人翁地位等等的关系,大刀阔斧地行动起来。他调整组织机构,在实行经理负责制的同时,成立店务委员会,设立总值班室,由经理、支书、店务委员24小时轮值;改固定工作制为弹性工作制,每人每月工作204小时,职工完成工时后,可自由选择休息或加班,加班另有津贴和奖金,但每天加班不得超过4小时;加强全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从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到烹调人员,分别培训;改一本账为多本账,彻底打破大锅饭,旅馆部、饮食部等都独立核算,经理、支书、会计都分到各部门按经营绩效取酬……
所有的改革举措,朱骅都牢牢围绕“服务态度、管理水平、开拓经营、人员素质”展开,在创新、突破、提高中,把改革向纵深推进。
现在看来,朱骅的成功,就在于他敏锐地看准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弊端:平均主义、一切向钱看、缺乏商业道德、缺乏主人翁精神……然后对症下药,以人为本,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规范所有人员的行为,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朱骅在平潮饭店18年,收到海内外各种表扬信函800多万字,各类锦旗、匾额3000多件,饭店经济效益年年增长,营业收入增长近30倍,资产从数万元增加到上千万,连续多年企业人均劳动效率及创利税率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首位……
1988年,平潮饭店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1990年,荣获“全国商业学雷锋先进集体”称号……
朱骅的“闯路”,实质是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创时期的一些关键问题,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文明和现代商业服务理念的探索上,有所建树,对现在的服务业,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2000年,朱骅的儿媳妇、全国商业系统劳模范杰霞买断亏损的华联大酒店,已退休多年的朱骅再次出山,担任华联大酒店副总经理,酒店变成了民企,但朱骅确定“三不变”的经营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办店宗旨不变,共产党员的公仆意识不变,劳模的奉献精神不变。短短一年,华联大酒店就扭亏为盈。朱骅直到2007年才彻底退休。
最幸福的时刻
总结一生中最感幸福的时刻时,朱骅有点犹豫。也许,是因为在朱骅的心中,幸福的时刻委实太多了。
是获得最高荣誉的时刻吗?
1989年9月24日下午,朱骅从南通出发前往南京,随团去北京参加国务院的全国劳动模范授奖大会。就在这天晚上,朱骅的孙子朱澄诞生了。朱氏一脉第18代单传终于后继有人。成为全国劳模,幸福;孙子诞生,幸福;9月29日晚,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庆40周年国宴,见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幸福……
是参加全国劳模报告团,在人民大会堂作首场报告的时刻吗?
1990年5月8日,作为全国总工会劳模报告团的五名成员之一,朱骅作压轴报告,他没有讲稿,但分配给他的时间最长,可以自由发挥。时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和与会者一起,在台下听讲,一起鼓掌,一起发出会心的笑声,并在会后的座谈中给平潮饭店以高度评价,称赞平潮饭店的工作很出色,了不起。根据领导的建议,北京市委负责同志请朱骅从东北三省8个城市和天津作巡回报告结束后,为北京各大宾馆管理人员作一次专场报告,作为提高服务质量迎接亚运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作为十名全国著名劳模之一获得隆重表彰的时刻吗?
1991年4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暖意融融,气氛热烈,被誉为“闯路楷模”的饭店经理朱骅和“当代新愚公”李双良、献身煤炭事业的矿山铁人艾有勤等9名全国著名劳模在主席台就座,参加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105周年。
在十名全国著名劳模中,朱骅名列第三。
表彰活动留影时,朱骅在前排就座,与总理紧挨着。照片上的朱骅,憨憨地露出幸福的微笑。
是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刻吗?
朱骅虽然出身在小商业主家庭,但家庭屡遭劫难,家境贫困,在金沙中学上了半年初中就不得不辍学回家谋生。18岁时,朱骅就申请入党。但“破落地主子女”“小业主子女”“资本家子女”“黑帮分子”“反革命分子”“贪污分子”等等帽子时不时戴上头,甚至被无辜关押审查28个月。上世纪70年代末,朱骅主持的平潮饭店已是省和全国的先进单位,他又被诬为“黑爪牙”,说他“文革”有问题,长时间被挡在党组织的大门外。直到1985年,朱骅50岁,在接受考验32年后光荣入党。这一刻,朱骅感慨万千,幸福的暖流涌上心头。此后,朱骅年年被评为优秀党员,还被选为江苏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
这些确实是让人倍感幸福的时刻,但思量再三,朱骅终于给出了他心中的答案:
“退休这么多年,我常常遇到这么两类事。一是碰到一些中年男女主动和我打招呼并谢谢我,我问谢什么?他们就会讲出曾陪父母在平潮治病得到我热情服务和多方关照帮助的故事;二是有一年我病重到通大附院住院,经朋友介绍,请仍在工作的80多岁的老教授帮忙,他从为我开住院证,直到送我到病床,全程服务,我很不好意思,深表感谢。老教授说,‘你是全国著名劳模,我学过你的事迹,很不简单,我年纪虽大,还应学习你的服务精神。’我体弱多病,常在医院各科就诊,碰到不少中年医生,一看我的病历,问清我是平潮饭店的朱骅,都会讲学我为人民服务的故事,热情为我治病。这才是我最感幸福的事情啊!”
最大的遗憾
步入耄耋之年后的朱骅越来越怀旧。一有机会,就会到平潮饭店原址去看看。
大楼消失了,花园消失了,亭子消失了,大鱼池消失了,太湖石、虎皮石消失了……去年朱骅去的时候,往日的痕迹几乎一点也找不到了。
他只好站在已是一个住宅小区的门口,落寞地留影。
世事变迁,大浪淘沙,历史的潮流汹涌澎湃,吞没了无数昔日的繁华和风光。平潮饭店的消失或许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朱骅感到心痛,眼看着用全部心血艰苦打造的辉煌一点点没落直至消失,而他却无能为力,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1995年,朱骅因患病住院治疗,出院后已到退休年龄,办理了退休手续。有关部门决定为平潮饭店配备一个新的领导班子,经理兼党支部书记、副经理、副经理兼总账会计各一名。领导前来征求意见时,朱骅连连摇头:“平潮饭店是全国闻名的先进单位,如何将荣誉保持发扬下去,领导班子是关键,望三思。”
朱骅再三呈情,希望有关部门慎重决策,但回天无力。
平潮饭店职工不多,在朱骅营造的良好氛围中,个个能发挥积极作用,以学雷锋、当先进为荣,被全总授予全国先进集体称号,获得“五一”劳动奖状;被商业部两次评为先进集体,授予全国商业学雷锋先进集体,贯彻食品卫生法先进集体;荣获共青团中央颁发的“先进(优秀)团支部”称号;多次被江苏省委、省政府,省商业厅、省委宣传部、省经委等等评为先进单位、文明单位……有4人次获得全国劳模、8人次获得省劳模、7人次获得市劳模、2人次获得县劳模称号,2人次获得全国新长征突击手、3人次获得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2人次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2人次获得省三八红旗手、12人次获得市三八红旗手、9人次获得县三八红旗手称号……可以说,平潮饭店的先进,是全方位的。
朱骅退休后,平潮饭店的思想教育工作渐渐弱化,管理不当,效益下降。原有的精神面貌消失了,职工福利待遇没有了,连工资都靠变卖饭店设备来发放,到后来,水电费都交不起来,锅炉因无煤烧而熄火,旅客喝的开水得由服务员去外面老虎灶买……
2004年,平潮饭店清算改制。一天,朱骅接到通知,去改制工作组驻地办手续签字时,遇到一名老员工,她一见老经理,叫了声“朱经理”,放声大哭。
朱骅也潸然泪下。
他感到遗憾,但又些许欣慰。在一些国企改制时资不抵债的情况下,平潮饭店相关安置费用支出后,尚余三千多万上交财政。
朱骅反思,改革、创业、守成,人,始终是关键,而带头人,更是关键中的关键。有了好的制度,还得要有人去好好执行。
他认为,平潮饭店最终的结局,不是改革导致,恰恰是因为没有坚持改革才失败。
朱骅应该感到欣慰,可以说,而今活跃在南通餐饮界的企业,不管是何种所有制,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在正确处理企业和员工的关系上,或多或少传承了他和伙伴们在平潮饭店创造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