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首家中外合资企业总经理、南通市荣誉市民加藤纪生:
扎根南通,他书写了一段中国式传奇
本报记者 周 健
改革开放40年了,你还记得首家中日合资企业――南通力王有限公司当年那位年轻的日本老总加藤纪生先生吗?乘着改革开放东风来到南通的他,一直活跃在南通企业界,从1980年6月初到南通、1982年任中日合资力王有限公司总经理到现在,先后做过7家合资企业的老总、多家企业的顾问。扎根南通近四十载,他书写了一段中国式传奇。
大地回春,他踏上寻梦之旅
1972年的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签署《 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关系跨越了历史鸿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蜜月期”。日本东京上野动物园,中国政府赠送的两只大熊猫,在日本民间掀起了一股 “中国热”。
其时,31岁的加藤纪生,一个英俊的日本青年受到时代影响,产生了跨出日本列岛发展的美丽梦想。这时,报纸上的一张招募海外派遣要员的广告吸引了他。
早在爱知大学读书时,加藤纪生就对一衣带水的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选择的第一外语就是汉语。 功底扎实,给他进入日本力王公司创造了优势,一年后就出任日台合资力王公司的日方总经理。
力王公司是一家生产劳动保护鞋的企业。那时的日本劳动力短缺,工厂纷纷外迁。作为一家劳动力密集型工厂,日本力王公司要获得持续发展,必须再度转移到劳动力相对富余的国家或地区。
1979年,中国出台了《中外合资基本法》,向世界敞开了改革开放的大门。次年初夏,加藤纪生和日本力王公司老板 一起踏上了虽陌生但向往已久的土地。经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江苏省政府推荐,他们考察了包括南通在内的8个城市。作为江苏唯一的滨江临海城市,南通与上海倚角相望,广阔的江海平原一马平川,既处于长三角富庶之地,又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民风纯朴,人杰地灵。他们从原材料布局、劳动力布局、港口运输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发现这里正是他们的梦圆之地!
其时,南通唯一的不足是“难通”,水陆交通不便是城市的一大短板。乘东方红客轮到上海要8小时,到南京要13个小时。市内连出租车都没有。加藤纪生与中方人员一起,在这艰苦的往返中用两年时间完成了筹建工作。
1982年2月春梅绽放,中日合资南通力王公司成立,11月试运营,次年3月正式开张。这是江苏省最早开业的中外合资企业,也是长江下游华东地区的首家中日合资企业。
从此,加藤纪生扎根这片沃土 ,与南通结下不解之缘。
入乡随俗,他换上了“中山装”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百业待兴。对外方人员来说,在中国大陆的生活条件跟原来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一次, 加藤纪生跟中方负责人开玩笑:“我们想吃日本料理,这里没有,中国的八大名菜,我们还能不能尝到呀?”招待所的大厨们就给他们做了拿手的绝活——“通菜”。加藤纪生这才知道,传统“通菜”原来口味也不错。
加藤纪生住在文峰招待所,即现在文峰饭店西首一座没有电梯的小楼,那是南通市专门接待上级领导和外宾的 “高档宾馆”,周围一片农田,入夜蛙声连连,萤火虫成群。要想睡个好觉,床上没蚊帐不行。夏天,一般客房只有电风扇,老板住的“高级”房间才有窗式空调。
那年头,街上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随便买到的。为了解决“交通难”,加藤纪生花 148元“外汇券”,买到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总算享受了一次 “外宾特权”。
“1983年1月的一个周末,逛街时从南大街路过,看到点心店里的馒头冒着热气,外面排着队,我也跟在后面。轮到我时,营业员问我有没有粮票。我说只有外汇劵,粮票没有。他们不卖给我。现在在古玩市场看到那些旧粮票就会勾起我对那段经历的回忆。”
谈到刚到南通的生活,加藤纪生印象最深的是“换中山装的故事”。
那个年代,中国男人几乎都穿中山装,如果有人穿着上随意一点就会很“另类”。西装在日本是职业装。彬彬有礼的加藤纪生初来乍到,穿西装打领带,一身“洋气”。只要上街,老百姓都把他当“洋画儿”看,弄得他很不自在。终于有一天,他下定决心,到南通百货大楼买了中山装。
“中国的干部穿的中山装是四只口袋的,一般人穿两只口袋的中山装。我就买了四只口袋的藏青色中山装。”加藤纪生回忆:“中山装下面两只口袋大,装东西方便。那时,商店卖东西没有包装,口袋就派上用处。我看到街上的桃子很好吃, 买了几只放在口袋里。”
在加藤纪生家中,有一张时任副总理谷牧1984年4月视察南通力王公司时和他握手的照片,他穿的就是那套中山装。那天随行人员很多,大家都穿着中山装。
谷牧问大家:“这里有常驻的日本人吗?”加藤纪生马上站起来:“我是总经理日本人加藤。”谷牧随即又问:“你为什么穿中山装?”他说:“在南通穿西装在大街上走会被误认为是电影演员而受围观,所以我乔装打扮,入乡随俗。”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笑声。
敢为人先,他打开了一扇窗
改革开放初期,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中日合资力王公司的设立,带来了全新的管理模式,颠覆了人们长久以来的旧观念。譬如:
老板只管投资,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管理;
企业的高管叫“白领”,工人和保安属于“蓝领”;
企业对员工的考勤严格,用的是自动打卡机,这设备还是从日本买来的;
厂区没有大型仓库,产品没有积压,企业运转环环紧扣,人员分工明确,没闲人,也没人偷懒。
那时,“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发展才是硬道理”不是挂在嘴上写在墙上,而是体现在每一位员工的行动上。加藤纪生和管理人员、保安都在一个大办公室里办公,加藤纪生坐在位子上,从公司大门口人员的进出情况到每个人的工作状态,都能一目了然。
当时,合资企业员工的工资要比其他企业职工的工资高25%,尽管新职工月薪也不过二十多元,但在社会上还是被人高看一眼,连合资企业的女工找对象都比较容易。每到下班的时候,常常有不少穿着喇叭裤,骑着自行车的帅小伙站在门口,希望能被哪个“美女”看中,时间一长竟成为一道风景线。
南通力王公司是南通看世界的一扇窗口。新的企业格局,对于南通人来说,好比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啥都新鲜。加藤纪生说,开业初期,来参观的人一批接一批,有时一天有两大巴人过来,应接不暇。人们不但要看企业,还要看看日本总经理长什么模样,于是他得频频亮相,将接待、管理 “一把抓”。
作为江苏省首家中外合资企业,省、市政府给了南通力王不少优惠政策。在各方面共同支持、努力下,公司第一年盈利就超过预期,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盈利,仅用两年半时间就收回了总额142万美元的投资,业绩之好完全超乎想象。开业4年后,仍持续100%的分红,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初期中小企业合资的典范,引来各大媒体竞相报道。
风生水起,他连做7家老总
在南通市内外,在众多企业家中,能在38年里连当7家不同企业的一把手老总,而且做得风生水起的不多,加藤纪生算是一个好手。
记者手头有一份资料,记载了加藤纪生在通38年的经历和业绩:
1982年2月担任南通力王有限公司总经理,五年后的1987年2月转入英瑞公司,担任由英瑞运营的合成皮革生产企业——南通华丰公司总经理,这是南通第二家、江苏第五家中外合资企业;
1991年10月出任南通喜尔奇针织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他任职期间,公司生产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成倍提高,三年累计实现利润1130万元,被评为南通自营出口创汇先进单位、外商投资双优企业、工业“三资”企业50佳、安全生产三无企业、省绿化先进单位等;
1994年1月担任南通英瑞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在全国纺织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至1999年6月底实现利润3882万元;
1999年7月起,担任江苏英瑞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南通市泰慕士服装有限公司、南通大东有限公司总经理。其中,大东公司三年间赚回了11个“大东”。
而且,这些企业,都曾先后获得“江苏省外商投资优秀企业”“江苏省文明单位”“全国纺织行业排头兵企业”“江苏省模范职工之家”“南通市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当然,加藤纪生在中国,确切地讲在南通担任中日合资企业老总,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在泰慕士服装有限公司和加藤纪生共事26年的现任总经理杨敏回忆,当初他们来公司时正遇上了亚洲金融危机,日本订单一路下滑,经营极不景气,股东之间矛盾重重。加藤纪生接手后,虽然是日方派出的总经理,但他办事公正,诚信为人,令人心悦诚服。有时工作很晚,他回南通要经过204国道收费站,收费员都睡了,栏杆提上去给车辆放行,可加藤还要敲敲窗户,叫醒收费员缴过路费。
加藤纪生把精力花在管理上,细到工厂的每个角落。凡是有不到位的地方,他会拍成照片交到具体责任人手里,并要求限时整改。每年梅雨季节到来之前,他会亲自爬到车间屋顶检查排水管,看是否有杂物堵了。经过七年的打拼,泰慕士服装公司成功转型,从单纯做日本订单转向做中国和欧美订单,从做内衣型文化衫转向做运动功能的休闲针织服装,承接了十多个世界知名品牌的加工任务,实现了多元化发展,还在安徽省六安新建了一家同等规模的公司。
杨敏说,在全国还没有强制要求给职工上社会保险时,泰慕士2000年就给职工缴了“五险一金”,解决了所有员工的后顾之忧。采访时,记者看到泰慕士公司生产有条不紊,环境整洁有序。杨敏说,这些都是加藤纪生当年定下的规矩,一直坚持到现在。譬如过道和办公室、会议室的卫生一定要由自己打扫,卫生间的设施、台子上的花,男女卫生间要不一样,每隔三天要换一次水等等,都坚持了26年。当年他支持设立的社会贫困孤儿救助基金一直坚持到现在,最早受助的21名孩子有的大学毕业了,有的成了泰慕士公司的员工,甚至全家都在企业里工作。
如今的泰慕士公司已成为一家很有凝聚力的企业,年销售额从当初的1亿元增长到去年的6.8亿元,2017年上缴国家税金6000多万元,亩产税金达到130多万元。
亲历发展,他结下故乡的情
作为南通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加藤纪生几乎见证了南通成为外资集聚地的全部历程。他说:“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日本投资者大量涌进,有不少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南通。特别是1993年、1994年,两年超过了过去十年。”
1987年之后,加藤纪生先后担任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南通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名誉会长、南通市人民政府高级经济顾问、日本国中小企业综合事业团中国投资顾问,以及三家企业的高级顾问。在他的推介下,先后有20多家外资企业在南通投资获得成功。
在此期间,加藤纪生应邀参加了第一次全国外商投资企业经营管理研讨会,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围桌而坐;国庆41周年时应国家外专局邀请,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宴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南通对外招商活动中,加藤纪生多次担任发言嘉宾。
上世纪九十年代,加藤纪生曾发起促进苏通大桥早日建设的请愿签名活动。16家在通三资企业常驻代表签署了向江苏省委、省政府的请愿书,呼吁加快南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他利用业余时间给员工和社会人士讲授日语,结交了许多友好人士,连南通许多日本料理店开业,店主都邀请他当剪彩嘉宾。
转眼间,当年踩着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朵浪花走进南通的日本青年,已年过七旬。加藤纪生把青春年华贡献给了南通,同时也收获了美好人生,先后捧回了江苏省五一劳动奖, 成为南通市荣誉市民,荣获南通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杰出贡献奖、南通市政府“广玉兰”友谊奖。更令他自豪的是拿到“绿卡”,成为南通首批外籍永久居民、首批考到驾照的外国人。
退休后的加藤纪生,在市区的一处老小区里过着怡然的生活,时不时拿着高龄市民才有的公交长寿卡,逛超市、逛商场、逛公园、逛自己想去而平时因工作忙而没有去过的地方,南通太大了,太美了!
“我很惊叹中国的变化,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大变化。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发展最快、成长最快的40年,也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40年。”
加藤纪生说,“南通已成为我人生中的第一故乡,其眷恋之情大大超过了养育我的日本名古屋,我将继续为中日间的经济交流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