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督查检查考核正当时
□储旭东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并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平台全文发布。一时间,基层同志相继转载分享、普遍叫好称颂。特别是“对县乡村和厂矿企业学校的督查检查考核事项要减少50%以上”,让基层充分感受到上级的关怀、关心与关爱。
督查检查考核,可谓是基层同志拼搏、奋斗的“指挥棒”,尽管未必能精确涵盖工作的各个领域,但确实有集中力量、“指哪打哪”的良效。然而一段时期以来,上级检查过泛过滥催生迎来送往泛滥、基层党员干部“唯考核论”甚嚣尘上,更有甚者为了应付各类督查检查考核不惜铤而走险,搞“数字出官”“官出数字”那一套,这些不良现象,为整个督查检查考核工作蒙上一层阴影,更使服务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打了折扣。
“基层苦督查检查考核久已”。尽管基层干部普遍承认,必要的督查检查考核,确实对提升工作效率、增加工作针对性有很大的帮助,但“凡事皆有度”,基层干部在有部署、有计划、有统筹完成各项上级安排工作的同时,也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顺应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处理各地各基层个性化的新问题新矛盾。倘若被一系列督查检查考核占去大量的时间,或近乎全部精力,那么老百姓有难处谁来服务?社会上有矛盾谁来协调?发展中有短板和缺陷谁来补齐?
当前督查检查考核的不规范,一方面表现在个别单位尽搞花拳绣腿、摆弄繁文缛节、只做表面文章,要么方有部署,文件还没下到基层就已安排督查;要么当天发文,当天就要报送材料迎检;要么为了方便向自己的上级“交差”,不惜鼓动基层“违规操作”,如此氛围,让基层如何作为?不干会被扣上执行不力的“帽子”,干了则又犯下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错误。另一方面也对整个督查检查考核机制的改革完善提出新的要求。我们的督查检查考核中,存在不少多头重复、频率过高、名目繁多的情形,也有一些查与不查、考与不考差别不大、意义不大的领域,这些都可以进一步压缩、进一步整合。
规范督查检查考核正当时。《通知》的出台,犹如“动员令”“发令枪”“冲锋号”,为各地督查检查考核工作指明了方向、定下了基调。各单位各部门都要从大局出发,以更大格局、更高视角来看待自家安排的督查检查考核,能取消的取消、能合并的合并,可以自己“跑跑腿”“动动嘴”的决不让基层“跑断腿”“说干嘴”。要处理好督查检查考核的各个环节,在降低频次、精简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质量、增强效用,确保“督之见成效、检之明对错、考之争先进”,形成督查检查考核的正能量。要不断增强督查检查考核的科学性、精准性,这就要求上级单位不断加强学习研究,多些“不打招呼”实地调研,及时掌握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领域、了解经济社会发展最迫切的难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释放基层干部服务群众、助推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为基层的大踏步发展汇聚更多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