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规划引领 提升城市能级

强化规划引领 提升城市能级

南通市规划局“心绘蓝图”汇聚高质量发展力量

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期,新一轮南通城市总规修编、城市双修和城市设计三个国家级试点纷至沓来,为南通新一轮城市空间发展带来战略性新机遇,也为提升南通城市首位度和城市能级集聚新动能。南通规划人,站在了时代的风口。

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南通规划系统紧紧围绕省委“一个龙头、三个先锋”的新定位、新使命,以党建引领汇聚力量,用创新服务凝聚人心,三个试点扎实推进,重大项目主动对接,党建创新常抓不懈,倾力将我市打造为长三角北翼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宜居宜业富有魅力的花园城市,以“初心”“核心”“匠心”“尽心”四心,用“心”描绘南通未来美好蓝图。

三个试点成效显著,提升城市能级

为抢抓江苏“1+3”功能区战略和建设上海北大门等重大机遇,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市规划系统全面动员,深度挖掘规划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城市双修”“城市设计”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改革等三个国家级试点相续申报成功并顺利实施,使南通成为唯一同时获得住建部三个全国试点的地级城市,南通城市规划与建设再次迈上了历史性新高度。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总纲、建设的蓝图和管理的依据,是其他空间规划的基础和前提。市规划局立足南通江海交汇的独特区位优势,抢抓多重战略叠加机遇,坚持以更广的视野、更高的标准,统筹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在全市域范围内划定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优化人口空间分布,提高中心城市集聚度。自去年8月入列全国试点以来,试点已形成初步成果,创新成果荣获市级机关年度改革创新奖最高奖,力争2019年初上报国务院审批。截至目前,已完成“两线三区”、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布局、“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等内容。

“城市双修”启动后,市规划局积极探索组织模式、理念方法和适宜技术,实施了五山及沿江生态修复、历史文化街区修缮等一批重点工程。针对南通山、江、河等生态薄弱、历史城区人居环境不佳、老城区老旧小区衰败、新城区城市风貌特色不鲜明等城市现状的不足和短板,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策略和计划。通过沿江生态修复、打通城市微循环,实施管网更新,改善居住品质等相关项目实施,塑造出“山、水、城、林”相互交融的城市风貌。

南通被住建部确定为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后,市规划局以此为契机,已完成《南通总体概念性城市设计》任务书,梳理和推进总体城市设计、片区城市设计、地段城市设计以及地块城市设计四个层次控制方法的城市设计编制体系。通过城市设计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目前,这一新的南通城市战略规划在交通融合、产业协同、生态共保、空间优化等方面形成了中间成果。

为了更好地保护好城市的“遗传密码”和“文化基因”,把地域、历史、文化等元素有机融入城市开发建设,市规划局配合辖区政府,推动寺街、西南营等重点区域有机更新。指导完善《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中间成果,推进唐闸历史文化街区重点地段的保护整治工作。唐闸历史文化街区渡口巷、复兴巷保护修缮项目成功获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专项资金。

三个试点分三个层次将南通建设“江风海韵城”的愿景正在逐步变为现实。三个国家级试点的顺利实施,全面优化了城市空间要素资源科学配置,将有力提升南通城市首位度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人口、产业集聚度和发展能级,进而创造全新竞争优势。

主动对接重大项目,创新服务举措

近两年来,市规划局在拓展思路、创新思维、冲破藩篱和破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了新突破,由“被动审批”向“主动服务”转变,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服务”转变,动力和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为了有效对接和服务重大项目,市规划局创新服务举措,探索党建业务融合机制,以党建促业务,与城建集团、轨道公司等重点建设单位开展了面对面的党建业务融合交流,充分了解建设单位诉求;创新性采用“工程研究范围”的方式,先行进行工程研究范围确认,供建设单位加快前期摸底调查研究进程;优化决策程序,采用“预审”制度,通过多阶段审批工作同期开展的方式有效缩短了重点工程的技术审查时限。

围绕全面推进中央创新区文创、医学、会展中心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工作,市规划局优化规划服务机制,全过程实行上门指导、上门征求意见、上门提供咨询、上门解决难题“四上门”服务,通过主动联系、主动催办、主动服务,实现了由被动规划向主动规划转变,由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转变。对大剧院、美术馆等项目先行核发规划条件预审意见,让各重点项目能够先行开展方案设计、研究,并为同步进行立项、土地预审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轨道交通1号线的开工建设打响了城市交通发展转型的发令枪。面对这项全新课题,市规划局在规划审批上聚力优服务、跑出“加速度”。在轨道建设部分前置要件不完备的情况下,提前开展预审,结合现场踏勘情况,从规划协调、出行便捷等方面对方案提出优化建议。根据28个站点协调进展情况各不相同的实际情况,市规划局采用多站点方案审查、用地证、工程证并联审批的模式,成熟哪项办哪项,同步推进。在此过程中,市规划局已探索形成了科学高效、各方满意的轨交1号线规划服务模式。

濠河周边的丁古角步行街整治项目是市委、市政府关于濠河新天地城市空间提升改造的重要内容。为配合项目实施主体科学有序的开展项目方案设计工作,市规划局工作人员利用周末踏勘现场,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沟通合作、直接对话、协同办公,通过部门间的联合把关,集思广益,为推进项目尽早建成落地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今年以来,市规划局以“一主五片两重点”为切入点,主动服务对接中央创新区20余项基础性道路、景观项目,五山地区植物园、军山森林公园、滨江片区景观修复等10余个重点项目,西站片区铁路西站枢纽、西站大道、长泰路跨九圩港大桥等重大交通工程以及濠河景观提升工程、轨道交通1、2号线一期工程,强化前期介入、保证全程跟进,确保重点片区、重点项目前期推进快速有效,推动了城建重点项目高质量发展。

党建规划融合发展,激发干群活力

“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开展以来,市规划局按照省委、市委统一部署,以“心绘蓝图”融合党建服务品牌为抓手,通过“强”组织领导,为活动定制系统方案;“明”目标站位,为追赶超越清障测距;“重”担当作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规划引领等三大举措,大力实施“党建名牌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高效工作零延误、沟通协调零距离、依法行政零差错、工作失误零容忍”。在“心绘蓝图”党建品牌创建中,市规划局定下了一系列严格标准。

他们对全市大型企业和重点项目采用“预审”制度,提供“四上门”服务;推行“项目变化每日清、审批进度每周清、疑难问题月度清、规范要求季度清”,提高工作效率;利用电子报批系统和三维辅助决策系统部分替代人工审查作业,变“人工审查”为“电子审核”,加强规划审批一站式服务体系建设,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

为了更好地做好总规修编,市规划局坚持“五听”工作法,通过调查问卷、开门纳谏、规划公示、基层问症和群众来访的形式,提高规划科学性和前瞻性。

市规划局强化依法行政零差错,推行批后监督检查全程管控,实现“提前介入、动态衔接、全程跟进”的规划监督检查模式。对工作失误实施零容忍,对工作不负责任造成工作失误或不良影响的,实行零容忍,坚决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坚决不让一个重点建设项目在规划部门积压,不让项目业主在规划部门受到冷落,不让工作失误在规划部门发生,以此来确保服务项目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各类项目顺利开展。

脱虚向实,市规划局党建创建与规划工作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坚持“心绘蓝图”党建服务品牌提升与促进高质量完成“三个国家试点”工作、解放思想大讨论、扎实开展“走帮服”活动等当前重点工作结合起来,确保机关党建与中心业务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

为了更好地发挥融合党建的品牌力量,扩大品牌效应,市规划局开展规划编制进社区、规划许可进社区、规划法制进社区活动,在巩固城博馆、规划网站、“规划开放日”“开门纳谏”、规划微信公众号等自有平台外,还充分利用网络和媒体,让社会各界了解规划、宣传规划,寻求公众对规划意见的最大公约数。

市规划局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先进集体”,综治法治工作入列全市先进;局党组被评为省住建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局机关党委被评为省住建系统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走帮服工作被省委大走方踏石留印专栏报道......

在“心绘蓝图”党建品牌的引领下,市规划系统党员干部精气神不断提升,干事创业的氛围进一步浓厚,有力推动了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