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幻亦真
重塑民族英雄
——评话剧《张謇》
纵观中国近代轻工业历史,有一个人是无法忽视的,他就是张謇。张謇(1853-1926),清末人,16岁步入科举之路,42岁高中状元,次年便弃官从商,倡导父教育,母实业,用实际行动走出一条实业救国之路。近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主办,南通艺术剧院话剧团演出的话剧《张謇》,在江苏大剧院上演。一部剧作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通过结构设置、情节安排,让人物再现于舞台之上,是否透过人物的一言一行,让观众感触到那段真实的历史环境。
全剧以危机开篇,张謇70岁大寿这一天,得知大生纱厂负债累累,急需筹钱盘活企业,故事采用双线结构讲述,一条线服从时间顺序,以70岁张謇逐渐年长讲述他挽救大兴之路;另一条线采用倒叙手法,以70岁张謇出发至60、50、40岁,分别讲述人生中的重要事件。两条叙事脉络不断交叉,以幻境映照现实,以过往对话当下,以心理空间贯穿生活空间。在倒叙这条主线中,张謇分别回到67岁、59岁、42岁,借助三件重要的事件,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67岁的张謇,大生赚得盆满钵满,他在闷热的厂房里要挟其他股东出资兴建小学,让观众看到他与同时代商人的差异,看到他富则兼济天下。1911年,59岁的张謇目睹了武昌事变,清王朝即将分崩离析,家门外众人求见,他却稳如泰山,沉下性子,放慢脚步,在不紧不慢之间与妻妾吴氏叙说衷肠。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太平,眼看着大清十几代传下来的家业,被耗尽了,书生意气毅然决然地剪去那60年功名、60年遗恨、60年君臣、60年长辫。这个情节让观众看到他的真性情,看到他对清廷社稷的哀悼,看到他自我矛盾的调和。42岁的张謇经历了慈禧銮驾回宫,众臣跪在滂沱大雨之中,他却被这冷水浇透了,说道:“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从此辞官返乡实业救国。这个情节设置,彰显出张謇的倔强、执着与务实。
此外,两条叙事主线不断交叉,以幻境映照现实。剧中两个张謇的跨时空对话有两次。第一次对话是70岁的张謇与47岁的张謇论“后悔”,一句“看那滔滔江水似泪水连绵不绝”道出了4年间筹备纱厂的艰辛与苦楚,通过交流讲述二十年来的善举,他创办了20多家公司,兴建了300多家学校,然而70岁却落得个一无所有,可养老院、孤儿院、医院、博物馆等等这些机构还在,“悔什么,何必悔”。由此塑造出一个坚忍、勇敢、慈善的人物形象。第二次对话是72岁的张謇与42岁的张謇论“胜败”,一生之事未完成者十之八九,何以言胜,生活中万般困难皆因自找,甘之如饴,何以言败。这个情节让观众看出,胜败对张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身上那种心系百姓、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无畏精神。
树主干,硕枝蔓,是编剧塑造人物形象,讲述历史人物的重要法则。除了以上两条主干之外,为了丰满人物形象,编剧还设置了了然和尚、日本人佐藤雅一与其形成对比,衬托主角。在那个动荡不安、漂泊无定的年代中,很多人选择出世,不问世事,两袖清风。张謇与了然论道场时,了然说:“布施之心是道场,安享禅定是道场,舍弃烦恼是道场”;张謇说:“忍辱之心是道场,发奋精进是道场,教化众生是道场。”了然那份出世的超脱,与张謇心系百姓入世太深的牵绊,形成强烈的对比。与日本人谈判贷款事宜时,张謇说道:“我不要什么勋章官位,什么公文奖掖,甚至不求贷款、不求救济,只要一个太平。可今天中国,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张某一生在等待,去年待今年,今年待明年,举国之大,处处有权欲,有争斗,有欺诈,有贪婪,有掩耳盗铃之迂腐,有不切实际之虚妄,就是没有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太平。与其贪诈的成功,不如光明磊落的失败。”日本人的贪婪奸诈,与张謇的光明磊落,形成鲜明的对比。借助这两个人物,让张謇的角色形象熠熠生辉于舞台之上,让观众看到风雨缥缈时代下的民族英雄气魄。
话剧《张謇》的成功之处,在于立意深刻,切入点恰当,在于巧妙的结构设置,诗意的情节安排,合理的人物对话,有机的舞台调度。结尾处透过人物的一言一行,高度概括出张謇一生的追求,“中国之大生,大生之中国”。透过这部亦幻亦真的话剧,让观众走进了张謇的精神世界,了解了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张謇是通州的灵魂,通州因张謇而名扬四海,张謇是中华的脊梁,中华因张謇而民族有望。
·苗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