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区治理工作推动起来既要有耐心更要有技巧,需要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引领农民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果一遇到挫折和不理解,就采取恶毒的语言咒骂,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基层社会治理要多一些柔性手段,改变以往简单粗暴的行政命令,在说服上下功夫,推动基层社会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性运行。村庄的事情,要以村民为主体,要多考虑村民的感受,“顺着做”,而不是一味强拉硬拽,更不能动辄以恶言恶语刺激。必须明白,基层社会良好秩序的构建,必须内化为村民内心的自觉自愿转变。这其实就是社会从“管理”向“治理”演变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很难,但必须要去推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治理措施均必须在法治的框架内运行,不能随意施为,更不能逾越公序良俗的边界。
——光明日报《“诅咒式”标语必须摒弃》
中草药牙膏到底含什么“药”?牙膏的止血效果究竟是什么成分在起作用?对于公众来说,这款宣称具有止血效果的牙膏真是越用越糊涂,它的功能如何实现,不是理当说得清清楚楚吗?事实上,这种模糊化的宣传策略,在一些食品、药品中颇为常见。有不少药物、保健品,在对外宣传和销售时,都标注为“秘方”“特制”,其起实际作用的却是一两味添加的药剂。这种宣传包装技巧,可以借助情感上的亲近与认知上的熟悉,短暂收获市场认可,但却会埋下信任危机的伏笔,甚至可能会伤及公众对传统医学本身的信任感。对一个产品出现疑问,往往会造成对相关产品、产业以及文化语境的追问。因此,中药也好西药也罢,该是什么即是什么,在产品宣传搞模糊化处理,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话语,长远来看,绝非明智。
——光明日报《牙膏到底含什么“药”,应该说清楚》
城乡小超市资金实力弱、规模小,通常都是服务小范围的居民,而且服务对象的消费能力普遍不高,价格便宜是其目标顾客的首要考虑因素,而是否属于真货并非这些顾客最在意的,这样的需求也就倒逼城乡小超市经营者要在降低进货成本上下功夫。为了获取价格优势,这些经营者自然会热衷于那些假冒或者山寨的商品,毕竟价廉。即便明知是假货也愿意购买,这种一个愿卖一个愿买的默契。那些生产假货的不法企业也就有了卸货场,各种假货便源源不断地流入城乡小超市。城乡小超市涉及群众的基本生活,更是商业繁荣发展不可或缺的分支,尤其是乡村小超市处于监管力量覆盖的末梢,却位于基层群众的身边,其销售商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基层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打假团队盯上城乡小超市应该辩证地看待,相关部门既要积极予以指导帮扶,更要以此为契机改变他们的经营理念,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改变消费者知假买假的习惯,毕竟城乡小超市不可能都是假货的避风港。
——法制日报《城乡小超市不是假货的避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