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文艺》喜藏记

《如皋文艺》喜藏记

周末的江苏如皋靖海门,人头攒动,这里是市民赏景散步、藏友淘宝交流的乐园。为了找到理想的摊位,有的客商深夜一两点钟就来到靖海门静候藏友光临。只要天公作美,周末逛靖海门旧货市场已经成了我雷打不动的安排。

按照惯例,以往的旧书摊都在靖海门的广场上。可是令我想不到的是,在靖海门广场北侧的行人小道上,这次竟有书贩在此安营扎寨。虽然地方狭小,但仍然吸引着不少藏友驻足。我的目光不知不觉聚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如皋文艺》上。蹲下身来,细细翻阅,想不到看到《目录》中一个熟悉的名字“王誉生”,他可是我三四十年前的班主任兼教语文和英语的老师啊!作为当年老师的工作助手,我和王老师接触较多,因而印象尤深。王老师是镇江市丹徒县高资人,早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中等身材,长方脸,花白的头发、外地的口音、“右派分子”等信息像放电影似的在我脑海中浮现。尤其是在夏天,王老师喜欢身穿短裤,打赤膊,坐在宿舍门口那张老旧的藤椅上,一手拿着芭蕉扇,一手卷着中华书局的点校本《史记》,边摇扇子边看书。恢复高考的那年,学校为社会青年辅导语文,王老师在大操场上用喇叭义务上课。讲作文尤其带劲,王老师也身体力行写下水作文,记得他发表过《人民公社气象新》的散文。想不到的是,我竟然有缘与老师在书中再次相见。“这个必须买下,再来聆听老师的教诲!”与老师重逢,一喜也。

再看看,《如皋文艺》一共有三本,第一期出版于1979年7月。《编者的话》写道:“为了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丰富文化生活,《如皋文艺》今天与大家见面了。”可以说这是一本创刊号。第三期出版于1979年11月20日。我知道,这一年《如皋文艺》也就出版了3期,第三期属于“停刊号”或“终刊号”,自1980年起,《如皋文艺》更名《春泥》。在期刊收藏界,创刊号、终刊号、改刊号都是研究期刊发展的重要一手资料。

翻着翻着,其中一本期刊中印有“如皋县文化馆”字样的信函吸引了我的眼球,引起了我的关注,这不是如皋民间故事集《龙游河》编者陈膺浩的亲笔么?陈膺浩出身如皋名门,他的伯父陈端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功臣之一。陈膺浩曾是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文学创作科长,因去北京组稿,拜访了儿童文学老作家、胡风夫人梅志,留下了通讯地址,结果被牵连遭隔离审查。之后虽放出来,却不能回到少儿出版社,去了新文艺出版社,后来又发配青海,并于上世纪70年代初遣返至原籍接受劳动改造。陈膺浩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解放初还是有影响的,是如皋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1979年落实政策后,陈膺浩被安排到县文化馆,参加编辑《如皋文艺》。正是这封信最终使我下定决心不能与她失之交臂。有幸遇见名人,二喜也。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一套改革开放后的《如皋文艺》找到了新家,迎来了新主人。三册《如皋文艺》套刊拿在手里,虽然斤两不重,但我心里总觉得沉甸甸的。20世纪30年代,如皋的几名进步学生创办《春泥》,吹响了江海大地上的文化号角。《如皋文艺》作为《春泥》的延续,她是改革开放后如皋文学界的第一支春芽。后来《如皋文艺》又更名恢复《春泥》正是为了继承20世纪30年代热血青年光荣传统、弘扬先辈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这是一段值得回味的如皋记忆。一次淘书,收藏了一段历史,三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