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几代人的努力,钟秀街道运河、生建社区——
昔日“东伯利亚”如今变身“小江南”
“一转眼40年过去了,当年的‘东伯利亚’如今已成‘小江南’!”看着高楼耸立、人潮涌动的四季食品城,钟秀街道运河、生建社区的老党员朱西峰动情地说。一座市场,从建设开始,已深深影响了所有参与者40多年,见证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甩掉穷帽子,建设新市场
改革开放初期,运河大队与生建大队在东方红公社(钟秀乡前身)被称为“东伯利亚”,两个大队的生产、生活与先进大队相比较为落后。光说路,就让人头疼不已。村与村之间,村内的村道,都是土路。不用说汽车,就是牛车一过,也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那时,其他大队的姑娘都不愿嫁到运河、生建来,而本大队的姑娘都以嫁到别的大队为荣。
甩掉穷帽子,让父老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代化的副食品综合市场四季食品城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通京大道、江海大道让原先落后闭塞的“东伯利亚”化身如今的“小江南”。
在建设市场的过程中,社区老百姓不仅主动配合动迁,还为市场的建设出功出力。当年参与市场建设的水电工朱正生回忆说,一想到原先穷乡僻壤的运河大队竟然也要建现代化的市场,就格外激动,干起活来也格外卖力。
住进新环境,成为新市民
为支持市场与周边市政工程建设,运河大队与生建大队的老乡们主动搬迁到几里外的文峰街道紫东花苑、三里墩花苑。
“这里环境非常好,还专门为老人修建了娱乐场所,交通四通八达,去哪都方便。这一切,都得感谢党和政府。”动迁居民韩广礼感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农民变成新市民,不仅体会到现代化生活带来的便利,而且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政策红利:就业方面,新市民纳入城镇就业服务体系,分类开展就业培训,予以创业扶持;住房方面,购买普通商品房同等享受相关税费减免,纳入公租房、廉租房保障范围;养老、医疗方面,严格按城镇职工标准,由用工单位依法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教育方面,新市民子女享受城市义务教育,就近免费入学,平等接受教育。
今年39岁的张志军,自五年前从运河动迁至紫东花苑后,生活也是越过越安逸。他分得三套住房,留下两套,卖掉一套,用这笔钱开了家公司,现在生意蒸蒸日上。他说:“得亏搬迁了,不仅收入高了,而且小孩上学、老人看病都方便了。”
农民变老板,传奇在延续
自己当老板,在改革开放初期那是不敢想象的。那时,老乡们日复一日、勤勤恳恳地在土地上挥洒着汗水。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运河大队、生建大队开始出现市场的雏形——集市。实际上,那时候只是几个货担郎,挑着扁担聚在几个大队交界地的空地摆摊。大家卖的东西也很单一,主要就是针线、板刷、鸡毛掸子等生活用品。
“改革开放前是要说你投机倒把的。”现在在四季食品城经营烟酒副食品的运河人朱建国,从1979年开始做货担郎去江西用鸡毛换糖,那年他14岁,“而且大家也都是农民,要种田,只有农闲时才能去挑担。”
“改革开放给了很多人一个创业环境,一个机会。”朱建国说。
随着各项政策的陆续发布,创业热情一下子喷涌而出。朱建国在此后十年里,尝试了20多个行当,摆过地摊、做过有奖销售、打过铁,也试过把家里的田改成鱼塘养鱼,搞生态农业。直到1998年,他才在南方市场买了个摊位卖塑料制品而稳定下来。
又经过20年的打拼,朱建国在四季食品城的烟酒副食品店经营得风生水起。他说:“这带起了一个正向循环。市场不断造就‘致富奇迹’,吸引更多新力量参与市场建设和经营中,而这些新力量也会进一步促进市场的壮大。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分子。”
·陆丽 顾佳·